動作巨星史泰龍,今年已經76歲。
他主演的第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最近上線流媒體。要說他這把年紀還來拍超英,有點“蹭熱度”的嫌疑。
然而令其聞名世界影壇的《洛奇》《第一滴血》系列,本身就具有超英的內核,只不過沒有漫威、DC那種令人目眩的超能力而已。
來看看,他在新作里還那么能打嗎?
《撒瑪利亞》
(下文有劇透,謹慎閱讀)
“誘人”的罪惡之都
雖然史泰龍才是這部影片最大的噱頭,但進入電影之后,你會發現故事的地點——格蘭奈特市,更為引人注目。
這是一個類似哥譚市的地方。
冰冷徹骨,蕭瑟衰敗,底層民眾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稍不留神就會被房東驅趕到大街上,成為流浪者。
相似的氛圍描摹,在華金主演的《小丑》中,有著更為細膩的表現。
還沒成為小丑的亞瑟在公交車內的窘迫處境,或是在喧鬧大街上的孤獨心理,將哥譚市的冷漠和仇恨,壓抑與顫抖,灌輸到我們的情緒水池中。
而《撒瑪利亞》將哥譚市換成格蘭奈特市,小丑亞瑟變為13歲的小男孩薩姆,如何在一片污濁泥淖中不染纖塵?又是如何在犯罪誘惑面前另尋它路?
這便是本片所講述的有關薩姆的成長故事。
在他的意識里,有兩股力量不斷將其左右拉扯。
一股,是由都市傳說中的超能力兄弟「撒瑪利亞」和「涅墨西斯」,所帶來的。
兩人自小擁有超越常人的力量和生命恢復機制,但不同的是,弟弟涅墨西斯傾向于以暴制暴,而哥哥主張匡扶正義。
兩兄弟最終在一場決斗中雙雙失蹤……
薩姆崇拜撒瑪利亞,向往正義的力量,而鄰居老人喬(史泰龍 飾)曾身手驚人地救過自己,不禁讓他懷疑喬就是消失已久的撒瑪利亞。
同時,另一股由殘酷現實帶來的力量,又讓薩姆時常徘徊在灰色地帶。
為了賺錢維持生存,小小年紀的薩姆跟隨朋友偷竊、搶劫,還加入反派的黑幫組織,都印證著罪惡都市對他的黑化滲透。
影片前半部分,大量象征著涅墨西斯的涂鴉出現在街頭巷尾,向我們暗示,民眾處于暴動的邊緣,一旦火星落地,便可將危城燃起。
從鋪墊的環境細節來看,《撒瑪利亞》有著對于罪惡都市的表達欲——
它想要展現失業者、邊緣人,甚至是最一般的普通人,如何被“逼上梁山”的過程。
或許也是為什么,影片在高潮部分的情節沒有順拐,讓喬以“撒瑪利亞”的身份拯救薩姆。
而是突然反轉,告知我們這位多年忍辱負重的超能力者,實際上是那位象征暴力的“涅墨西斯”。
光明與黑暗同體,正義與罪惡相融。
這原本是影片想要架構的正邪沖突以及人性紋理。
失敗的敘事技巧
但《撒瑪利亞》不管是在對敘事層面,還是人物層面,基本是空洞失敗的。
片中所呈現的那種“灰黑色”基調,像是騙人的幌子。
全片看到最后,只有后繼無力的乏沓感,和吊人胃口卻又無法滿足的失落感,所謂超級英雄的部分更是乏善可陳。
最為明顯的問題,是對薩姆的刻畫。
他的設定是個在正義和罪惡之間踟躕猶豫的少年,本地黑幫老大塞勒斯的金錢誘惑,以及自身對于撒瑪利亞的崇拜,本該讓他折射出更為豐富復雜的人性光譜。
影片的前半部分也確實如此,但等到喬始終不愿往事重提時,薩姆竟然因此憤而投向塞勒斯的懷抱,甚至學起為罪犯把風時的口哨。
這一人物行為動機上的不清不楚,胡亂驅動,在此后的劇情中一直存在,令薩姆徹底成為一個毫無主見,也毫無成長的“被拯救者”。
他在和喬的相處過程中,到底感悟到了什么,兩人最終又有何種改變,這些也都連帶著變得似是而非。
與之人物模式相似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卻明顯要高明和熨帖得多。
殺手萊昂和女孩瑪蒂爾達,因復仇相識相知。原本孤獨空虛的萊昂為了瑪蒂爾達,最終和黑幫同歸于盡;而一心想要復仇的瑪蒂爾達,卻為此后悔不已。
在此,相守的溫暖戰勝空虛的孤獨,萊昂尋覓到生命的價值,瑪蒂爾達參悟復仇的本質。
這便是人物的成長弧線,它無關于電影角色的年齡和階層,只要燈光一旦暗下,銀幕上出現了主角,便意味著這將是一段成長的旅程。
當然,即使我們拋開劇作上的缺漏,回歸到“史泰龍”這個名字上,《撒瑪利亞》依舊無法給我們帶來任何新鮮感。
片中少得可憐的兩三場動作戲里,史泰龍飾演的喬更多是靠著平淡無味的套招和盡顯窮酸的造型,穿梭在絲毫不能帶來任何感官刺激的特效場面之中。
實在無趣。
史泰龍曾經的魅力,是靠著《洛奇》中的滿臉血塊,《第一滴血》里的野外求生才塑成的。
這是一種必須得靠真實場景和血肉摧殘,才能拗出來的獨特造型感,而超英電影里的懸浮設定,本身就與他的銀幕魅力相悖。
動作巨星都怎么了?
《撒瑪利亞》這種打著“史泰龍”噱頭,企圖和親緣性看似頗深的超英電影進行類型混搭,然而最終失敗的現象并不少見。
泛而論之,如史泰龍這樣的世界級動作巨星的“隕落”,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動作元素在商業片的密集出現,在電影史上不過五十年。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香港武俠片為代表的動作電影,開始在東亞各國盛行一時,這陣風潮經過李小龍的進一步張揚恣肆,很快影響到了好萊塢商業片。
由此,美國和香港地區的商業電影,都掀起動作片的浪潮。
在美國以史泰龍、施瓦辛格為代表,在香港,李小龍的后繼者成龍、李連杰前后涌現。
基本上從八十年代開始,四人都誕生了各自的一系列代表作。
史泰龍的《洛奇》系列、《第一滴血》系列;施瓦辛格的《終結者》系列、《魔鬼司令》和《鐵血戰士》;成龍的《A計劃》系列、《警察故事》系列;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方世玉》系列。
這些影片都撐起了這幾位動作巨星的影壇形象,至于各自的動作風格和形象區別,此處就不再贅言。
然而到了新世紀后,尤其是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年過六十,甚至年過七十的巨星們,已然無力再在難度極高、風險極大的動作戲份中繼續賣力。
像史泰龍在2018和2019年參與的兩部《金蟬脫殼》續集,被觀眾大罵網大五毛特效,完成度也令人大跌眼鏡。
而施瓦辛格雖然前些年也在挑戰其他類型,如2017的《空難余波》,但所獲反響并不大。繼續出演的幾部動作片《破壞者》《殺死岡瑟》也淪為三四流的影片。
至于我們熟悉的成龍大哥,這些年來,所拍攝的《絕地逃亡》《功夫瑜伽》《機器之血》等片,幾乎把他之前積攢的口碑全然耗盡。
甚至在2019年,和施瓦辛格參與了一部準爛片之作《龍牌之謎》,惹得觀眾怒不可遏。
金主的任性是安排成龍和施瓦辛格對打
反倒是一些啃老本、賣情懷的IP,讓巨星們略微拾起顏面。
史泰龍在2019年參與的《第一滴血5》,以及同年間,施瓦辛參與的《終結者:黑暗命運》,都收獲了及格線以上的口碑評價。
一個有趣的現象——
當我們一邊怒打差評,紛紛指責他們的新片時,卻又會因為在大銀幕上許久看不到他們的身影而頗感惆悵。
這種矛盾的心理,或許也是造成動作巨星們雖不厭其煩地拍爛片,而觀眾們尚可勉強光顧的因素之一吧!
我們對于史泰龍們的凝視,又何嘗不是對自個兒流金歲月的駐足回望呢?
-END-
投資3億的韓國科幻,血撲了
誰在給《女浩克》狂打低分?
標簽: 史泰龍的所有電影 史泰龍主演的電影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