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佳士得推出的“斯通珍藏”中的張曉剛作品
前不久剛剛落幕的香港蘇富比秋拍,發出了明確的市場信號:中國當代藝術自2006年春拍開始的急升行情將進入調整。從本報特派記者在現場的觀察,無論是蘇富比寄予厚望的夜場拍賣,還是中國當代藝術日場拍賣,不但出現了大比例的流拍,成交的也絕大多數在最低估價附近甚至以下拍出。
蘇富比的業務主管林家如對此的解釋是“估價過高”。但是,合適的價格是多少呢?記得記者在此前對她的專訪中曾提到估價是否過高的問題,她當時只是就拍品的特殊性做了解釋。她還表示,她擔心的是日場而不是夜場。殊不知結果夜場也只有6成多的成交率,而日場也有相當數量的拍品是在調低起拍價之后成交的。顯然,這個結果蘇富比事先并未料到。
對于拍賣行,估價多高是最基本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失誤?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急升行情,造成了對其走勢的大方向發生判斷失誤,是其根本的原因。在急升行情中,估價高低不是重要的問題,因為整體的升勢確保了大比例的成交率,確保了市場參與各方皆大歡喜。但是,任何上升行情總有盡頭,一旦行情進入“頭部”,成交進入價格敏感區,估價不準,就會造成大面積流拍。
那么,是不是意味著調低價格就萬事大吉了呢?將于下月末舉行的佳士得香港秋拍,推出了好萊塢名導的“斯通珍藏”,其中就有張曉剛、劉煒、唐志岡等人的作品,估價比蘇富比低了一大截(詳見本刊第4-5“焦點”版)。但是,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藝術品與股票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流動性要遠遠低于股票,一旦出現跌勢,成交會銳減,人們會一致采取觀望的態度。更何況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動蕩,導致多年來源源不斷的新入場資金斷了炊,而那些新資金正是急升行情的誘發因素之一。因此可以預料,除了拍賣場上并不多見的有特殊收藏價值的作品外,大多數的作品都會乏人問津。佳士得的價格調整是不是有效,還有待觀察。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