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早期收藏,或是近年來藝術品市場的高漲,無不受到經濟占強勢的西方世界的影響,這種影響直接體現在對藝術品價格的制定上,即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定價原則,這種原則甚至牽引了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在文化學上,一些批評家稱此種現象為“后殖民主義”,經濟學家稱之為“市場中心定價原則”。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斷發展并走向不斷繁榮的景況下,緣何還會產生這種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原則?我們可以考察“中國因素”來回答這個問題。2004年,中國部分大宗原材料采購占到了世界總進口量的20%~35%。2005年,中國更成為全球第一大鐵礦石、銅消費國,中國的影響力左右著世界相關領域的發展格局,類似現象被稱為“中國因素”。然而,生產的主導權并不意味擁有貿易的主導權。中國進口高價原材料,商品極少凝聚本土品牌與核心技術,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形成了“高進低出”的局面。這一切皆源于在國際期貨市場中我們的監控力度不強、品種單一、效益不高等狀況。
依此類推,我們就不難明白,我國相對獨立而又繁榮的藝術品市場緣何沒有形成定價自主權。如果進一步去系統分析,我們會發現,其一,經濟基礎不牢固。據統計,一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0美元,才有可能形成社會性藝術品收藏興趣;人均年收入達到10000美元,才有可能建立健全的藝術品收藏社會機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遠未具備這種前提。其二,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我國藝術品市場投資者大多是少數富人階層,雖然投資機構和基金的成立會促使投資脫離散戶時代,但是,大企業、大集團、大基金等尚未全面進入藝術品市場,這種狀況就很難有效地從投資的角度上去規避風險。其三,經過長期的發展,西方藝術品市場形成了由畫廊、拍賣行、藝博會組成的“鐵三角”和由藝術家、經紀人、評論家和收藏家“四位一體”組成的市場鏈這樣一整套完備的機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市場規則缺失、贗品橫行等不能與西方市場同日而語。最后,“金磚四國”崛起,其財富階層對藝術品的購買能力也在加強。于是,歐美國家的一些藝術投資者就希望把這些國家的藝術品價格拉高,然后讓這些國家的新貴自己接盤。另外,當前西方藝術品市場與國內市場建立起了有效的聯系,如蘇富比和佳士得都開設了中國藝術專場,這些因素對掌控我國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節奏和大盤方向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是一種文化影響力的集中表現
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水平彰顯了國家文化的發展程度及文化影響力的力度。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崛起不斷推動了世界了解中國的進程,在這種背景下,需求逐漸升溫、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消費需求急劇增長,也促使政府部門加強對藝術品市場的關注與重視,從而有利于藝術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組合,為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拓展了海外市場與廣闊的國內市場。
在文化影響力不斷強化的前提下,把握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原則對中國文化影響力的發展可謂是競爭的制高點之一。如果藝術品市場定價中心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導,久而久之,藝術家為了尋求個人更多的利益回報以及更好的藝術評價,就會更多地受到西方藝術理念及西方文化的影響,甚至是支配。那么,中國藝術品的創作就會漸漸以是否符合西方口味、被西方接受為標準,由此將不斷影響國內藝術群體創作的取向,即就會發生中心定價引導學術創作的現象。
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是一種話語權的體現
如今,世界各國的發展都在講求“話語權”一詞,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也同樣需要“話語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不僅肩負著一種文化責任,代表著一種文化選擇,而且也凸顯了一種學術指向和市場運作水平。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其話語權還體現在市場的價格上。藝術品的價格是藝術品市場的杠桿,它是在藝術品成為藝術商品并形成了交換與流通中形成的,是衡量藝術品學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及市場價值的關鍵的顯化因素,也是藝術品市場運作水平的體現。
在藝術品中心定價的影響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話語權正在受到考驗。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尤其是年輕的藝術家受利益的驅使,在創作中靠近西方藝術理念的偏好,甚至去搞簡單的模仿的傾向比較普遍。在中國藝術品參與的各項國際展覽、拍賣中,以西方為中心的定價原則形成了被國內認為是權威的價格體系。在這種價格體系的驅動下,作品的類型化和趨同感被強化,而中國藝術品本身所應具有的學術價值在強悍的中心定價原則面前被扭曲,中國藝術品的學術創造性在這種引導下容易失去立足的空間。在市場價格方面,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雖然一派繁榮景象,但其市場運作存在很多弊病,以搞市場炒作、攫取高額利潤為目的的還大有人在,價格虛高產生的大量泡沫無法支撐脆弱的藝術品市場。這種不成熟、不自信的市場狀況,何談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擁有定價的權利?
中國概念的興起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最近一兩年,中國藝術品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界的投資熱點,國際拍賣市場上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對中國藝術品的興趣既來自中國,也來自亞洲各國,更來自西方。越來越多的西方美術館長、畫廊經銷商、收藏家、藝術家紛紛來到中國,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公司都在各自主要的拍賣會上增加了中國藝術品的份額。無論是在倫敦、紐約,還是在阿姆斯特丹,中國藝術品都是當地國際拍賣會上最受關注的一部分。在中國藝術品如此火熱的情勢下,中國概念已然在全球興起。
中國概念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的形成創造了優越的條件。在對藝術作品定價權的爭奪中,中國藝術品市場作為備受世界藝術品市場關注的對象,在文化制高點的競爭中,不應當再受制于人,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更不應讓“中國概念”成為提升藝術質量和維護文化安全的阻力。我們的出路在于,通過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全面提高市場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機制運作水平,提升作品的質量,保持自身的藝術特色和文化源流,讓中國藝術品成為文化輸出大餐的一道主菜,促使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國際舞臺和國際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響力,樹立中國正面的國家形象,使中國以文化強國的獨立姿態展現于國際舞臺。
中華文化圈的巨大生產、創造能力及消費能力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定價的形成打下可靠的基礎。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不斷覺醒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力量,催生著文化自信的建立與中國藝術創作隊伍不斷擴大。國內龐大的藝術生產隊伍會促使藝術作品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令藝術品市場多姿多彩。同時,藝術品市場在擴大生產隊伍的同時,藝術家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為了求勝于市場,藝術家必然會精進自身的藝術,力求作品的原創性和創造性,在多樣化的藝術生存中呈現出個性化的表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斷迎來消費時代的同時,物質消費的飽和促使人們向精神消費轉變,從以實物投資為主導轉向以虛擬投資為主導,即人們更趨向于投資股票、期貨、藝術品等。在這些投資項目中,藝術品投資是風險最小的項目,是最受歡迎的精神消費品,且消費藝術品人數在日漸增加,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買家購買實力的大大增強。
中國藝術品中心定價的形成不僅需要文化戰略的支撐,更需要體制的強力創新及政策的有力保證。
現如今,中國的文化戰略利益在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現。在文化戰略之外,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能力的形成還要依靠中國藝術品市場體制的強力創新和政策的有利保證。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體制是藝術品市場的重要保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體制創新可以從兩條軌道齊頭并進:一是政府加大對文化藝術的投入,面向大眾建立公共文化、藝術服務體系;二是深入實地調研,將經營性的藝術產品服務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的杠桿作用。在此基礎上,完善組織,提高水平,確定并實施具有前瞻性的市場策略,強化市場的各種標準,不斷調整、校正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行為。
建立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原則,強化其定價能力,把控自己的定價權,關系到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前途。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將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中心定價原則的建立及定價能力的強化而不斷走向世界,這是我們要不懈努力的一個目標!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