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三周前,倫敦女人蘇·蒂利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于洛克菲勒中心舉行的一場夜拍中創造了一個“奇跡”:一幅以她為模特兒的油畫拍出了3360萬美元的天價,讓目前在倫敦西區一所就業求職中心擔任經理的她一夜間成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女人。現年51歲的蒂利聽到消息后難掩激動:“我不敢相信這樣奇異的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當然,她最最感激的應當是13年前那個膽敢邀請體重逾128公斤的她擔任自己作品主角的畫家——被譽為“當代英國畫圣”的盧西安·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以他的這幅《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創下了在世畫家最高身價紀錄的同時,也為近幾個月來陰晴不定的紐約藝術品市場帶來了曙光。其后,一幅同樣受到媒體高度關注的弗蘭西斯·培根的三聯張,也毫無意外地在紐約蘇富比一次戰后及當代藝術作品的夜拍中以86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成為迄今為止當代藝術拍賣最高價格的作品。而另一幅馬克·羅斯科的作品也以5040萬美元的高價成交。種種跡象顯示,從今年開始陷入陰霾的金融氛圍,持續疲軟的美元走勢,以及對信用危機、市場緊縮的恐懼,似乎并沒有對藝術市場造成令人擔憂的影響,佳士得與蘇富比兩大拍賣巨頭于這兩周均交出了頗為漂亮的“成績單”:一幅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的早期作品《阿爾嘉杜之鐵路橋》以4150萬美元在佳士得拍出,另一幅法國畫家費爾南達·雷格爾的立體派作品則以3920萬美元在蘇富比成交。
然而,當我們想起盧西安·弗洛伊德那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祖父那句頗為冷酷的名言——“人類一般具有輕信傾向以及對于奇跡的崇信”——時,不由得不對當下藝術市場的這種“欣欣向榮”重新審視——審視之下,現實不容樂觀。
首先是競拍者的明顯減少。紐約一家專為藝術品交易商及收藏家融資的銀行——藝術資本集團的行政總裁伊恩·佩克指出:“你可以發現,一年前參加藝術品拍賣會的競標者要比現在多得多。”最明顯的是美元疲軟導致美國買家的減少:在5月份剛剛結束的佳士得與蘇富比幾場大型拍賣會中,來自美國的競拍者人數才占不到1/3。如文章開頭提到的盧西安·弗洛伊德的那幅作品,便是被一位來自俄羅斯的高凈值投資者拍走的。競拍者顯著減少的現象表明,當前陰晴不定的經濟走勢已開始波及藝術品市場。
事實上,在今年5月初的大型拍賣會上,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作品是以等于甚至低于最低估值的價格成交的。而就過去兩年藝術品市場的總體成交價看,也明顯低于之前的預期。其中以對所謂“二線作品”的競拍持續走緩,正如藝術史學家馬修·魯登博格指出的:“對高端藝術品的競拍熱情仍維持高漲,而對于那些基礎作品的投資則正逐步減弱?!?/p>
看來,蘇富比與佳士得兩大巨頭要為未來更艱難的日子未雨綢繆了。這兩大藝術拍賣行的壟斷者目前都對所投資的藝術品采取更為審慎的態度,措施之一便是在買入那些可能將以低于估值價格售出的藝術品時簽訂一些擔保協議,在保證它們能應付相應風險的同時,也表明了它們不再執著于那些叫價高收益低作品的態度。
夏季剛剛到來,蘇富比的投資者們已為首季度凈贏利逾1200萬美元的損失扼腕不已。對此,蘇富比的負責人認為應當歸咎于傭金的減少、開支的增大以及個人成交量的降低,他們指出:首季度贏利損失是常見現象,因為這段時間往往是交易淡季,而隨著最近傭金標準的增加,會帶動交易向好。無論如何,最近大通摩根士丹利對于蘇富比股價評級的降低,讓投資者對于藝術市場未來的晴雨更加難測。
被創造成“奇跡”的蒂利的胴體,或許我們只能在俄羅斯大亨女友的畫廊里才有幸品鑒了。而隨著6-7月期間盧西安·弗洛伊德的作品在上海展出,我們將透過這位世界上身價最高的藝術家的眼睛,直面我們身邊一個個普通人——“蒂利”們的種種生存狀態——他們都并不完美,卻蓄含龐大的真實的力量,這將讓我們在如此陰霾的日子里仍然相信陽光,守望奇跡。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