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國精神,繪時代新風,樹文化自信,鑄民族輝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歷經五千年傳承發展的書畫藝術將在新的歷史時期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值此兩會隆重召開之際,眾多著名書畫藝術家紛紛獻禮,相信他們的高尚德操與精湛技藝,一定會為兩會獻上一份厚禮,并為中華文化新輝煌貢獻力量。
張叔言,1949年出生,湖南人,南京大學中文系、解放軍政治學院、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博士學位。中華出版促進會副秘書長、《書香兩岸》雜志社總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一級美術師(書法)、大龍樹(廈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獲得出版韜奮獎和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獎。
張叔言:落筆有情 歲月留香
晨報記者 李凌
提到張叔言 ,許多人都知道他是出版人,曾獲得出版韜奮獎和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名優秀出版人獎,但沒有人知道他書法造詣。的確,張叔言退休前沒操刀過書法,退休后,心想沒事干該怎么辦,這才想起學書法。然而,不到8年,張叔言的書法卻稍有名氣,曾代表國家贈書法給斯里蘭卡總統、議長,韓國領導人、臺灣地區領導人,書法被斯里蘭卡佛學院、韜奮紀念館、佛光山收藏,他還為許多名勝古跡、大型企事業單位、著名品牌題詞。去年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全國集郵總公司出版了一套書法郵票,文聯出版社還將張叔言的書法作品收集在《人民喜愛的書法家》、《當代中國書法經典百年》和紅旗出版社的《中國書法40年》書法集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張叔言書法進步快,自然有他的道理。
從小用毛筆寫字
熟悉張叔言的人都知道,他是用毛筆寫字的。張叔言從小學直到退休都堅持用毛筆寫字,寫日記、寫文章甚至連開會記錄有時都用毛筆,不過那只是寫毛筆字而已,談不上書法。但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種書寫方法對毛筆的把握、書法的感覺很有幫助,特別對草書的流利性要求更是打下了一個基礎。
退休后,張叔言在與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大家楊向陽的接觸中感受到了書法的巨大魅力。“他的書法造詣和理論高度都讓我十分欽佩,獨創了融隸書風骨、魏碑氣勢、篆書神韻于一體的‘三體書’及草篆、行隸等近百種書體。當時我就臨摹他的隸、楷、行書,受他的影響很深。”
從此,張叔言開始臨摹歷代書法名家的字帖,沉浸其中,忘乎所以,甚至不吃不喝8個小時,從晚上一直寫到凌晨3點都絲毫不疲憊。
揮毫落紙是人生
“毛澤東的字、岳飛的書法自有其過人的氣魄,而王羲之的字則透著文人雅士的精制筆法。”張叔言認為,歷代書法名家多出自王侯將相、文史學家,這并非偶然或是虛名,書法境界高低是來自人生的經歷和感悟。真正的書法家并非只會寫字的匠人,他們需要有深厚國學底蘊和自我修行。
也許這便是所謂的“字如其人”。一個人寫的字透著他走過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因為工作環境的特殊,張叔言參軍十八載,在出版界三十余年,辦過報紙,做過雜志,懂經營,好收藏,可謂經歷頗豐,其書法也自成一格,這也是為什么他的字受到不少品牌企業的鐘愛。
“書法的世界,越鉆研就越感到自己的無知,越有學習的熱情。”張叔言平時有很多的機會接觸書法藝術書籍、名勝古跡、書法展覽,他十分珍惜這些機會,每到一地,他都要找機會去書店,特別是古舊書店、舊貨市場淘寶,去名勝古跡受熏陶,從中吸取書法藝術的精髓。此外,張叔言還非常愛好文學、歷史、哲學,他認為,這些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是書法藝術賴以升華的基礎。
張叔言作品1
張叔言作品2
張叔言作品3
張叔言作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