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蘇星《愛的森林》
關慧儀《和合·舞者》
編者按:漆畫藝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市場已經感受到了這門古老藝術的獨特魅力,潛力巨大的漆畫市場正在醞釀著一場令人期待的變革。專注藝術本身的畫家們和藝術財經專家們,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一神奇畫種的呢?它的發展又會是怎樣呢?它是一塊正在形成的市場洼地嗎?本文期許通過對專家與行家的專訪來給出答案。
日前,由廣州漆畫藝術委員會與廣州凱利文化藝術顧問有限公司共同策劃的《“漆畫·嶺南”廣東2008漆畫精品展》在廣州的漁歌晚唱畫廊展出,展出的160幅漆畫作品中有50幅都是入選今年法蘭克福藝術展的優秀作品。這是繼2007年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漆畫作品展之后又一場較大規模的漆畫展,展覽充分展現了嶺南漆畫藝術的整體水平,同時對于中國漆畫藝術的發展現狀而言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與此同時,一場別具一格的“漆畫精品專場拍賣”也將于6月15日在廣州舉行,這場拍賣由廣州凱利藝術文化顧問公司全程策劃、廣東公正拍賣公司主持,是繼兩年前廈門舉行的首屆中國漆畫拍賣會以來廣州的首次專場拍賣。這些跡象無不表明漆畫藝術已經驚動了中國藝術市場的觸角。
本報記者采訪了廣州美協漆委會的代表人物蘇星(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廣州市美協漆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嶺南漆畫學會會長)和陳志強(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以及陳志彥(廣州凱利文化藝術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請他們談談起步中的漆畫市場。
漆畫的媒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
陳志強:漆畫是中國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數千年來形成了積淀深厚的漆文化。盡管目前中國的漆畫市場還沒有完全展開,但是漆畫的內在優勢決定了漆畫市場必然有著蓬勃的未來。比如,漆畫的媒材,有著中國畫和油畫等媒材所不可替代的獨特性。生漆在從漆樹上流出來的時候,是白色的。接觸空氣氧化之后就變成褐紅色,干固之后則會變成深褐色。在繪畫過程中,漆的顏色也會發生一些奇妙的變化。
蘇 星:漆畫是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的繪畫,除漆之外,還有近、銀、鉛、錫以及蛋殼、貝殼、石片、木片等。入漆顏料除銀朱之外,還有石黃、鈦白、鈦青藍、鈦青綠等。漆畫的技法也豐富多彩,可分成刻漆、堆漆、雕漆、嵌漆、彩繪、磨漆等不同品種。漆畫創作用的材料和技法注定了它的具有非常好的耐久性和強韌的生命力,不變形,不怕潮,不怕蟲蛀,而且時間越長色彩越明亮,保存時間絕對在千年以上,如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中,就有精美的漆器,其畫面雖歷二千多年依然光亮如新,而且它的某些色彩是國畫、油畫、水粉、水彩等畫種都無法表現的。另外,漆畫的創作流程繁復,特別是制作時要大勞動量地打磨作品,因此,漆畫的創作周期長,往往一幅漆畫至少需要近2個月,有的甚至一年半載也難出一幅。更為重要的是畫面效果最后如何也不是由藝術家所能完全控制的,有很多偶然性在里面。正因為如此,也限制了漆畫作品的普及,難于仿制。
漆畫正在從工藝性走向藝術性
蘇 星:早在1957年,中國就出現了現代繪畫藝術與傳統的漆藝結合的現代漆畫的嘗試。1963年,廣州美術學院的蔡克振老師等人被周恩來總理親點公派往越南留學,但是中國漆畫一直到1984年的第六屆全國美展才正式被列為一個獨立畫種。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現代漆畫在發展之初就受到裝飾風格和工藝要求的制約和影響,至今仍被框在裝飾工藝的范疇,在全國美展中也還被歸在綜合類。不過近幾年來,中國漆畫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獲得了新的發展,呈現出一個風格多元、活躍紛呈的時代。僅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州美協漆委員會等相關機構而言,這幾年一直都大力支持漆畫的發展。目前,不僅有關漆畫的展覽猶如雨后春筍,而且社會與市場對漆畫的期待值同樣也是節節高升,這讓許多國內的漆畫家如沐春風。
陳志強:關于漆畫的工藝性和繪畫性的探討,在近年來一直是業內的熱點話題。我認為工藝性和繪畫性,是中國漆畫的兩個方面。片面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會有失偏頗。以前對工藝性過于強調,是一種誤區。現在大家注重繪畫性,其實也不是完全拋棄工藝性。中國漆畫,特別是在當代,不同畫種之間互相借鑒、互相吸收,對于中國漆畫走出傳統的“重工藝、輕繪畫”的局面有很大的幫助。
蘇星:當代中國漆畫從傳統漆藝中派生出來,雖然時間不長,但也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現階段的中國漆畫尚在其它畫種的夾縫中尋求自身的位置和發展,這種限制正是來自悠久的漆藝技巧和傳統模式。越南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的漆畫中心,就是因為他們的漆畫發展從一開始就脫離了工藝美術品的范疇,具備了很強的繪畫性和藝術性。所以,中國漆畫語言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可以有實用性、裝飾性,但不可以沒有最本質的繪畫性!具有繪畫性的漆畫才有當代性,才能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