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今年一季度,由蘇富比、佳士得兩大拍賣巨頭領銜的“當代藝術”專場一度引發了人們對于當代藝術價格已近頂峰、走向“拐點論”的疑惑。也許是為了正名,在兩大巨頭剛結束的春季大拍賣中,都在當代藝術板塊交出了成績斐然的成績單,創造了若干世界新紀錄。但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內地市場的平淡。盡管嘉德等大公司也盡力表現,但有人做過統計,內地以“當代藝術”拍賣著稱的幾家拍賣公司,成交率僅為60%-70%,同等重量級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也有流拍現象。
香港“最重頭作品”不足代表整體走勢
蘇富比、佳士得這兩大拍賣公司此次春拍在當代藝術板塊的表現,可謂打的有準備之仗。佳士得在2月6日舉行的“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總成交率僅為69%,創下自2003年6月以來倫敦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成交率的新低,其中安迪·沃霍爾和格哈特·里希特都有作品流拍。同時,對內地市場影響頗深的香港蘇富比也宣布,4月9日舉行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機構之一“仕丹萊收藏”(Estella Collection)的專場拍賣,推出包括張曉剛、蔡國強、徐冰、曾梵志等名家的100多件作品。收藏圈紛紛猜測,這些藝術品大藏家紛紛套現,可能顯示當代藝術品已達價格高峰,一時“拐點論”甚為流傳。
為了抵御這場危機,蘇富比和佳士得都出了狠招。蘇富比將自己持有股份的“仕丹萊收藏”全數拍出;而佳士得也集中全球優勢,在香港推出了首場當代中國藝術品晚間拍賣。4月9日香港蘇富比春拍取得了17億港元的驕人成績,大大超過了2億港元的拍前估價,這是香港蘇富比至今成交額最高的一季拍賣。
作為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老牌國際拍賣行,蘇富比應對經濟蕭條的經驗可謂豐富。在此次國際宏觀經濟低迷的情況下,蘇富比推出“仕丹萊收藏”專場,依照藝術史體系構架了最為系統和全面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專場拍賣。
一些親臨現場的藝術評論人士認為,蘇富比、佳士得拿出的是最重頭的作品,還不能代表當代藝術品的總體走勢??陀^上講,當代藝術品已經進入理性消費期,雖然香港兩大春拍有令人興奮的新高紀錄及總成交額,但買家的出價和購買決策已逐步趨于專業和理性,只要是“四大金剛”(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的作品,花多少錢都要買的時代已經遠去,他們的一般作品也只能賣到一般價格。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