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5月10日北京金寶街麗晶酒店2層會議廳衣香鬢影、高朋云集,不過他們可不是來參加什么時尚PARTY的,而是來參加長江商學院舉辦的一場在中國藝術界和金融界同樣轟動的論壇《2008長江藝術品收藏和投資論壇》,論壇由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梅建平親自主持。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摩西教授、紐約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品部主管張曉明女士等都參與了演講,國內外知名藝術評論家、拍賣公司負責人、畫廊負責人以及收藏家、文化部專家都參與了圓桌討論,就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泡沫是否存在、藝術品日益成為金融工具和藝術市場金融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些問題的討論無疑對未來私人銀行、私募基金以及藝術品私人投資者的操作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莫大的助益。
摩西:藝術品如何納入金融資產組合
“梅·摩藝術品指數”創立人之一摩西教授首先就藝術品如何作為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理財的問題做了演講,并運用“梅·摩藝術品指數”做了一系列案例分析和功能總結。他根據全球財富人群的資產額度和不同比例的滲透率來計算了全球藝術市場的資本蓄積量,也根據財富支付比例的假設來計算了市場可以承受的藝術品價位區間。比如他假設有1000個億萬富翁,如果他們的平均投資凈值是30億美元,其中15%的資金被投入藝術市場的話,那么就會有1000件價值4.5億美元的藝術品具有收藏需求。這個數字毫無疑問讓從業者振奮莫名。摩西教授也由此闡述,基于以上的假設在一次拍賣中一件作品的價格輕易突破5000萬美元也就不是什么特別令人驚訝的事情。當然最為鼓勵行業外人士的關注熱情的結論則是:過去十年藝術品投資回報率超過股票!當代藝術市場的“泡沫論”
關于泡沫說,在圓桌論壇部分進行了討論,韓國PKM畫廊的負責人認為泡沫是有,但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有。畫廊業的另一位女士直截了當地指出“近些年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確上漲迅猛,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泡沫。但是比如像號稱“F4”的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方力鈞這些市場一線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基本上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需求大而產量有限,那自然就會導致價格的上升,在這樣的狀況下高價的出現就不能看作是泡沫”。來自拍賣機構的兩位專家則持另一看法,他們認為泡沫在一個處在上升期的市場來說還是必要的,“有泡沫總比沒有泡沫好”。他們認為從一個歷史性的過程來看,因為有了泡沫的刺激,才吸引更多的人進場,市場大盤的增容和價格區間的遞升才有了可能?!岸覐臍v史上可以看到,那些當初的泡沫經過市場發展會自動被淘洗掉,其對市場的作用大多是建設性的,而不是傳說中的破壞性巨大”。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