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5月24日,香港佳士得春拍的“亞洲當代藝術”與“20世紀中國藝術”兩個專場首開夜場拍賣,結果取得驕人業績。為此,記者特地采訪了佳士得全球區域董事張丁元先生。
夜場拍賣:亞洲市場國際化的指標
張丁元指出,這次夜場成功地凝聚了全球對亞洲市場的關注,帶來了較好的反響。夜場64件拍品,日場500件拍品,夜場成交額近4.68億港元,日場3.45億港元,由此可見夜場的分量。
他介紹,亞洲買家占到65%到70%。總的感覺是買家的分布比較平均,這可以說是這次夜場拍賣的特色。不過,新進的買家、認真嚴肅的買家更關注夜場。有趣的是,印度的客人買日本當代藝術家的雕塑,說明這些新買家沒有地域的限制。這說明,可以把夜場的拍賣業績看作亞洲市場國際化的一個指標。反過來,這也向當代藝術家提出了一個課題:如何在作品中體現區域性文化的象征性?如何從母體文化中把握藝術價值,從而確保藝術品的學術性與市場性?
中國當代:帶領亞洲藝術快速上漲
談到成交結果,他又指出了三個特點:一是新的拍賣紀錄非常突出,以曾梵志為例,他的上次拍賣紀錄大約在550萬美元,而這次則將近1000萬美元,漲幅驚人;二是中國當代藝術高價作品的呈現,帶領亞洲藝術的上漲;三是日本和印度這次表現突出。日本和印度的當代藝術作品的上漲,從去年春拍開始,而今年春拍上漲的加速度明顯,競拍時參與人數眾多,競拍的速度加快,現場氣氛熱烈。
談到這次入選夜場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他表示,其中雖然人數不多,但包括了F4、劉小東以及更年輕的劉煒、唐志岡、楊紹斌等,還有海外華人板塊。這次的拍賣結果要么是穩定在一定的水準,要么就有特別的突破:前者如張曉剛的作品,總體價位比較平穩,其自畫像按尺寸來計算還是創了新高;后者的代表就是曾梵志。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