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美術同盟
在2004年前談起畫廊業,那時還要帶著一種稍微悲情的面孔,因為那個時候除了幾家外來的機構本土的從業者們大都是在慘淡經營,另一方面還要忍受著拍賣公司的強勢姿態。而在2008年的今天,一級市場的稱謂真正開始成為金字招牌,并且其自身也的確在3年一輪的瘋狂增長和外拓中迅速完成了結構性蛻變,好的展覽開始越來越多,細節開始做的越來越到位,這些都是很好的變化。當然畫廊畢竟是藝術商業機構,要支撐那些美麗的花朵開放不敗,那還需要建立在區隔基礎上的清晰定位和具前瞻性的運營策略。所以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就讓我們來說說畫廊業的那些事兒吧。
金字塔結構下建立的區分化運營策略及相關行為
金字塔結構是永恒的商業生態表象,畫廊業也不例外。大凡談論畫廊業的運營的時候,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一概而論,但是由于啟動資本、商業環境、經營者素質和資源以及進入時機等的不同,這個行業越來越被清晰的劃分出一個相對穩定的高、中、低三個層次。
高端畫廊也就是那些處在一個區域金字塔頂尖的那些大佬們,一般都是有些歷史的,而且經過常年的積累一般來說擁有強大的名品庫存和雄厚的人脈關系和商業聲譽。一個方面這些大塊頭可能是某些大師藝術品銷售的旗艦店,貨好價也較適宜,因為他們看好的是長久的VIP關系維護。而另一個方面,在他這里買畫的大都非富即貴,大家也可以有個適宜的交誼平臺。何況那些藝術大師的作品價格也是很昂貴,在別家不是很知名也不是很熟悉的機構買,畢竟還是有點不放心,不想拿來賺錢,至少不能買到假貨嘛。還有的一類是新晉的高端畫廊,這些一般是資本雄厚,也不缺少資本雄厚的初始買家,且大都具有跨國開拓和商業鏈打造的嫻熟技術。國內比較而言大未來畫廊、索卡畫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中心等均屬于這個行列,他們一個方面是可以通過拍賣機構將其擁有的高端藝術品高價釋出,獲得豐厚收益,同時也吸引相關買家,拓展VIP客戶。另一個策略就是利用自身聲譽和資源做外來藝術家的引介和自身藝術家的商業空間外拓,這樣可以盤活內外資源和市場。面臨的問題可能就是銜接方面,是繼續高端策略,尋找下一代邁向高端的藝術家,還是直接將觸角伸向年輕藝術家,這個是各家不同狀況下的策略思考。
中端畫廊是比較好活而且是看起來最忙的那類,他們熱衷的合作對象包括博覽會、拍賣行,同時是也是對媒體比較熱情的群體。他們手頭一般握有當前正在走紅藝術家的代理或者合作關系,經營者一般也是有較廣的人脈關系,無論是學術還是商業、傳媒、娛樂圈,在這些畫廊中你可能都會見到。而且這些畫廊有時候也是體現行業團結、其樂融融的一群,幾家畫廊合作推廣一個或者幾個藝術家的現象在這一部分時有發生。這一方面星空間、北京公社、世紀翰墨等是不錯的代表,而且他們的老板大多也都是少壯派。
低端畫廊一般是指其資金、規模等方面實力稍遜的,這一部分是畫廊業的試驗場,一些特色經營和策略都在這一部分能見到。不過這些畫廊的普遍特色就是非常年輕化,某個層面上是年輕藝術家沒看好時候邁向市場的第一站。這個方面北京的西五畫廊算是一個例子,其與中央美術學院年輕藝術家群體的合作較為成功,如今這個群體的大多數人已經是多家中端畫廊爭搶的熱門。當然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繁榮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多的國外藝術機構也在尋找進入中國的機會,很多的小畫廊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很好的機會,當然不一定是說像商業上較熟悉的并購。
庫房VS現金流:用時間賺錢還是用快速流通賺錢?
當然就畫廊本身而言,盈利自然是其必然的追求目標,那除去外部的關系拓展和機會找尋外,很重要的還有盈利核心模式的選擇。在國外來說,那些比較牛氣的畫廊大都是那些家族型的幾代經營的畫廊,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手頭有大量的經典或者熱銷藝術品的存貨,他們的庫存就是其運營方面的神咒。大藏家的吸引、間歇性現金流的短缺在這個層面都可以解決。而且以時間換盈利空間向來是那些藝術市場神話誕生的必要條件,稀缺性原理和歷史感永遠是藝術品增值的兩大引擎。
當然無論是出于對未來信心不足、對藝術價值的不確定還是出于現金流的壓力,很多的中國畫廊現在正熱衷于另一套盈利模式。那就是批量化、快節奏和高速度的出貨,獲得的收益再迅速投入下一輪的價值鏈運營中,以此獲得最短時期的現金流周轉并獲取豐厚回報。所以你就會經常看到那些人仰馬翻的喧騰場面,另一個現象就是很多的畫廊業者越來越像交際狂和旅游酷愛者。
相較而言,前者顯然或走的更加長遠些,當然在這一代這個模式也不是想復制就可以復制的了。后者或者出于熱衷或者出于被迫,但是這樣的跑馬燈的結果就是勢必會把年輕藝術家訓練成短跑運動員,那些不是劉翔的統統要被跑死。那個時候不好玩的就不只是藝術家了,那些收了一庫房藝術生命死亡了的藝術家作品的藏家們,他們肯定要找畫廊秋后算賬啦,那時候畫廊也勢必還要悲情一把,而且有可能是眾叛親離的局面。
如果說如今的北京是全球最好玩的藝術城市,估計很多人不會同意。但是雖然國際化程度比不上紐約,資本實力拼不過倫敦,但是有一樣這里一定是領先的,那就是速度,今天看到的那片廢墟誰知道明天會變成什么,就好像想不到你家好好的突然那天就多了一個東倒西歪的央視大樓做鄰居一樣,所以在北京這里從某種程度上是“JUST DO IT”。思考?就讓行動帶著走吧。作者:姜長城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