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收藏投資導刊》
中國狂亂的藝術市場存在藝術家付錢給評論家,讓他們給自己大肆宣傳并在拍賣中對他們的作品哄抬價格,然后把作品賣給大眾。這種做法很聰明么?
在16個月以前,當代藝術家劉安平(音)的作品并沒有真正的需求,那時候他正默默無名地在柏林工作,而在國內,他的老同事的作品卻風光無限,所以一家拍賣公司為他提供了這個機會。在2006年的秋季拍賣中,他表演藝術的一張照片拍出9000美元。在去年的春拍,劉安平《日出》系列的一張作品售得5萬美元,而他另一張《日出》的作品在11月的另一場拍賣中現身,售價8.7萬美元。就像這樣,劉安平的作品有著重要的買家,但真是這樣的么?“在國內市場中,這是很奇怪的事,我從來沒見到那些買家。而在歐洲,畫廊總是把我介紹給買家,這樣我就能賣出更多作品。”劉安平說。他在這兩個國家來回穿梭著,在中國“沒有那么透明”。
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正如火如荼,但室外人們并不知道市場中玩家們在這幾年賺錢所做的勾當。在上億美元的利益誘惑下,中國的高收入藝術家、投機商人、中間商、還有評論家們發明了一些很有創意的方式,用以創造需求。藝術家們在大批量生產作品,拍賣行、商家一起把價格往上抬,而藝術家花錢去買贊揚和辦展覽用以建立他們的品牌。如果這時再兜售無投資價值的投機股票,這一切都會走到市場操縱的標簽之下,在藝術市場中,情況是一樣的。有沒有法律可以阻止畫家在拍賣中哄抬自己作品的價格以創造出發熱的需求?答案是沒有。
創造下一個熱門藝術家的把戲是一個“白癡的游戲”。 北京當代藝術作品拍賣公司藝術總監梁長勝(音)說:“最開始先讓評論家寫文章評論他,(藝術家、拍賣行和畫廊為這種服務給評論家付錢),然后辦展覽來推薦自己的作品(這也是要付錢的,即使是在很有聲望的國有的藝術館),最后你就可以把作品以一個價格拿去拍賣,然后自己買回來,這是為了給公眾做個樣子。當然,如果有別的人出價的話會更好。”
中國的這種金錢操縱的經濟環境已經結合了藝術市場狹隘的自我營銷特質,形成了一個中國特有的走捷徑掙錢的混合模式。在2006和2007年的拍賣中,中國最著名的三十個藝術家的作品加起來總共賣出4.2億美元,這是中國一家藝術雜志的數據。方力鈞、張曉剛、岳敏君和王廣義,這批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家在自己的畫室直接以數十萬的價格賣出自己的新作品,以這樣的方式賺了不知道多少錢,而且即使有助手幫忙,他們仍然很難完成訂單。
短期來說,他們的價格只會漲得更高。但是,長期來說,他們是不是正在使中國的藝術市場失勢?對于哪個藝術家最依賴助手,這個很難判斷,但是他們大量出產的藝術作品正使他們的一些同事和資助人不安。北京一家畫廊的老板程昕東(音)說:“人們能看出質量上的差別,所以他們會把它們拿出去賣。但是如果你突然看到50到100張同類的作品同時在拍賣,誰會來?價格會降下來,這對藝術家來說很危險。”這可能是危險的,但是還是有錢可以掙。“在我的完美預算中,我會請更多的助手。”宋莊一個43歲的藝術家華基明(音)說。宋莊是北京東邊的一個村子,那里是很多中國最有錢的藝術家的家。華基明在助手的幫助下畫畫,充滿共產主義肖像風格的Warholesque流行藝術品。他指著堆在一面墻上的5張油畫說,每張至少能賣2.5萬美元。現在市場如此狂熱,或許真能賣出這個價格,但是去年秋拍中它的最高價格是1.7萬美元。為了獲得聲望,他花錢在報紙和雜志頁面上買贊揚,這一切都是為了把作品賣出去然后掙錢。
“我個人看來,現在的中國沒有真正的藝術品評論家。”程昕東說,“他們試圖與藝術家合作,為了寫出好的文章——不是真正的評論,只是浮夸……然后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就可以賣出更高的價格。”
“同樣的,很多藝術館和藝術館展覽中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很多藝術館要花錢展出。”藝術史學家姚嘉善說。她去年為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研究當代藝術收藏。“這些都會在市場和拍價中得到補償。”這代表了藝術家夾在自己理想和賺錢之間的一種兩難的境地。他們可能會譴責他們眼中的不堪入目的不誠實的市場,但是他們現在只有這么一個市場。“我去年參加了三場拍賣,而之前有兩家拍賣公司來找我并建議我自己買自己的作品,有一家畫廊秘密代表我自己去買。”在中國中部城市武漢的一個表演藝術家李文(音)說:“拍賣行的經理選擇培養市場并使價格逐漸上升,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把戲。”
藝術家、評論家和畫廊老板們說的“培養市場”的把戲已經被經營畫廊或者為中國拍賣行工作的操縱者完善了,而這樣的操縱者在中國有成百上千人。除了找托哄抬價格,拍賣者同樣愿意與藝術家合謀,為買家秘密提供藝術家的另一件作品,或者,他們的合作者有錢把價格提起來,在接下來的拍季再三地推出這些作品。“這樣使得藝術家受益,會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拍賣行的梁長勝說,“如果這個藝術家足夠聰明的話,他應該知道感恩(為他們正在得到的東西)。”
藝術家、商家和拍賣行的員工都同意梁長勝的話,這樣自己叫價的情況確實有,但是同時堅持說自己從來都不摻和到里面去。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發展,而不是更多的攻擊。”梁長勝說,“否則市場有可能會一起毀掉。”作者:春生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