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多數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征兆已經顯現無遺。
倫敦只是一次“意外”?
2月,倫敦市場的交易情況正被普遍理解為一場“意外”。
倫敦2月份當代藝術專場2.457億英鎊的成交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多,這讓很多人興奮不已,因為這或許證明次按危機尚未影響到藝術品市場。
“現階段的美國人十分謹慎,但全世界范圍內有大量其他地區的人希望能夠分配1000萬至2000萬美元投入到藝術品的買賣中來。他們認為這個市場依舊是一個安穩的避風港。”倫敦藝術投資基金負責人菲利普·霍夫曼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分析。對此,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趙力表示了同意,“雖然游資比較多,但是主體性的購買力來自私人投資,這些人受到次按的影響并不大。”趙力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說,“反而,很多人會在經濟危機出來后購買藝術品,上世紀20年代末的大蕭條和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雖然社會的整體財富在縮水,但是藝術品市場并不差。”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此次拍賣前十名拍品的成交價占了總成交額的70%,超過60%拍品的成交價格低于拍賣行的期望。同時,成交率狀況也令人堪憂:佳士得2月6日舉行的“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專場的成交率僅為69%,這創下了2003年6月以來該夜場拍賣成交率的新低。顯然,頂級市場的需求似乎沒有減弱,但是中端市場已經開始令人擔憂。
“倫敦藝術品交易市場的調整已經非常明顯。到目前為止,我個人收集到信息顯示,倫敦的調整最起碼已達到50%。其實調整從去年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被一些大額的交易掩蓋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個‘意外’,我想意外或許會繼續。”著名藝術品市場投資人伍進向理財周報記者表明了他的觀點。伍進的判斷歷來為業界廣泛重視。
其實,對于這樣的“意外”,趙力也非常關注。盡管如此,他仍表示:“在目前尚未有更多依據可資判斷之際,任何所謂的結論都將是某種的‘妄斷’。但是很明確的是,當代藝術品高速增長的空間已經沒有了。”
機構謹慎調整
似乎已經有機構開始對今年的市場表示謹慎。“前些日子,一家知名公司組織VIP客戶交流,大家都預感到今年會有一個低點,會后他們都笑稱要‘逢低吸納’。”一位市場人士說。該人士注意到,這家公司對外的宣傳也已經出現調整。“如果依據去年的熱潮,今年應該加大投放才對,可是實際上他們已經變成‘提高質量、減少數量’,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的調整。”
然而,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的多位畫廊、拍賣行人士似乎尚未開始關注次按危機及其可能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產生的影響。
“最近生意很火爆,沒有什么感覺。客戶構成還和以前一樣,一半來自國內,一半海外。”北京798藝術區的一位畫廊老板說。
但還有一些尚未被大眾發現的事實是,就在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的當天,有人電話向伍進兜售藝術品,但是伍進沒有接收,因為這些作品并不是第一流的。“兜售的人肯定是恐慌了。你想那些二流藝術家的二流藝術作品,能安全嗎?”
當代藝術將受重創
市場各方的態度已然分歧巨大,但是大規模的討論并未出現,這或許也是藝術品市場獨有的奇特現象。
“坦率地說,我們沒有什么研究。”一家知名拍賣公司的高層說。
盡管如此,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還是認為當代藝術將受到重要影響。“3月17日晚的紐約蘇富比春拍至關重要。”趙力和伍進都如此表示。
趙力認為,倫敦代表歐洲的購買力,紐約的地位更重要,如果是一波下跌的話,紐約的波動可能比倫敦更大。而已經全球化的當代藝術,價格的基準是由倫敦和紐約決定的,一旦歐美的價格重心下移,中國市場恐怕難以逃脫影響。
歐美市場的下跌恐怕很難停止。華爾街正在遭遇近60年以來最難過的日子,混跡于此的達官貴人,正是天價藝術品的擁有者和潛在買家,這些人的需求肯定會大大降低,而供給卻會增加。
負面影響不僅僅來自華爾街,國際策展人程昕東的一個朋友本來近期計劃大規模購買藝術品,但由于在次按危機中有大量資產損失,結果買賣無法再進行。
而香港蘇富比將于4月9日舉行的“埃斯特拉收藏”專場也正在扭轉一些人的預期。“埃斯特拉收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機構之一,其將在4月9日的拍賣中推出100多件當代藝術名家的作品。而在今年秋季,還有上百件埃斯特拉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將在紐約拍賣。這說明,有大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依舊握在香港蘇富比手上。
“埃斯特拉收藏”專場的信號意義在于揭示,中國當代藝術品太貴了。“當代藝術品今年進入平臺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太貴了,你想最貴的作品都賣到7000萬元了,還能有什么大的突破呢?”趙力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而在伍進看來,當代藝術品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很渾水的市場,很多東西本身就不值得看好。“你看到有100多個藝術家在交易,將來肯定沒有這么多,因為大部分無法在歷史上沉淀下來。”伍進預計,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調整幅度將達到30%,春拍后市場可能有一個整體性反彈,“不過很多作品可能永遠都不會達到之前的最高價了。因為在此之前80%的作品都在漲,這本身就是一個偶然。”
“從現在開始,為今后的5年做準備,這才是成熟的表現。”伍進說。調整,對伍進也許正意味著是機會。他用巴菲特的案例說明了這一點——“去年,巴菲特不就是在危機中身家上升了嗎?我相信很多收藏家會在這波調整中身家倍增。”
記者觀察
并不遙遠的次按危機
次按危機到底離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多遠?這個問題或許不是很好回答。
在一些藝術界人士看來,這一提問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他們總是找出各種理由論證次按危機很遙遠,或者說,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來說,次按危機根本不存在任何影響。但是如果你和他們繼續深談,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管懂不懂股票或者房地產,又都會告訴你,次按危機對中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走勢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這是個悖論。因為我們相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品已經和股票、房地產一樣,成為投資品,或者說主要是投資品。很難想象深深影響股票和房地產的次按危機竟然不能傷及藝術品市場一絲一毫。
極端一點說,次按危機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也許只會更大。
這樣的邏輯其實非常清晰。次按危機的爆發無非在兩個層面對中國投資市場產生影響。一是資金層面,從理論來說,一些國際資金由于恐慌需要尋找中國這樣的避風港而進入,而與此同時,一些早已闖入中國市場的資金因為獲利豐厚需要兌現或者因為該機構在本國的流動性出現問題需要回國救市準備退出,兩相抵消我們才能得到最終的答案。從最近的市場情況以及經常賬戶、資本賬戶的情況來看,結果恐怕是資金正在出逃。這也正是地產、股票下跌的原因。
另一個層面是價值評估的重心問題。股票市場,我們稱之為估值,當美國市場的市盈率跌至10倍甚至以下時,很難相信香港市場能夠維持在20倍以上的市盈率。因為美國和香港的資本流動幾乎是無障礙的,如果一筆錢放在香港20年(假設利潤全部分紅)和放在美國10年的收益一樣,為什么還要放在香港呢?而香港市場又會影響內地市場,因為兩個市場的資金渠道并未完全關死同時又有很多相同的交易標的,很難想象中國石油H股在香港市場一路下跌時,內地的中國石油A股可以獨善其身。這也正是我們看到美股走壞時,A股同樣一路狂跌的原因。
藝術品市場同樣如此。從資金層面來說,我們很難想象正在撤離A股的國際資金不會撤離中國藝術品。我們相信,存在著一批以對賭人民幣升值為主要目的的資金,他們在國內以房產、股票甚至藝術品的形式存在,其投資策略是一致的,如果他們此時選擇逃離A股,他們在藝術品市場的撤離速度也一定不會慢,這是由其當初進入中國的投資思路決定的。
而對于另外一些純粹是投資或者收藏中國藝術品的國際資金來說,他們的領頭羊“埃斯特拉收藏”將要在香港和紐約的大規模拋售或許也正表明某種姿態。
從價值評估的重心來看,我們更加有理由表示擔憂。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紐約和倫敦對于中國古董以及當代藝術的細微態度變化都會引起生性多疑而敏感的資本的瘋狂或恐懼。這也正是我們認為次按危機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也許更大的原因——和美股影響內地股票市場還需借助港股不同的是,倫敦和紐約的藝術品市場的波動可以直接影響中國市場,根本不需要媒介。
對于中國古董,最高端的拍品都集中于歐美的頂尖藏家手中,而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頂尖拍品的價格往往和同類普通拍品的價格有著緊密的關聯性,一旦相關藏家在次按危機下流動性出現危機,這些最好的古董就是率先被拋售的對象。實際上,當元青花“鬼谷下山”被歐美藏家追捧到2.5億元時,國內的陶瓷古董精品也跟在后面有了一波可觀的上揚,其比價關系在市場心理的作用下得以強化。如果變為下跌,情況又會如何呢?
中國當代藝術更不用說。大量的國際資本沉浮于此,一流藝術家的一流作品大多掌握在國際收藏家手中,他們才是價格的風向標。如果張曉剛、岳敏君的代表作品在紐約和倫敦都遭到市場拋棄的話,他們的應景之作能不跌嗎?二線甚至三線藝術家的作品能不跌嗎?而對于那些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大規模買入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家,在如今獲利數十倍、上百倍甚至更多的情況下,面對著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金融風暴,他們還會無動于衷嗎?
倫敦二月份的市場狀況已經是信號,盡管從數據來看,這一信號還不明顯。但是我們知道,藝術品市場的流動性是很差的,藝術品投資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還要趕著次債危機不斷深化的背景買入具有國際化投資品色彩的藝術品,那絕對不是一個理智投資人的決定。(作者:盧山林)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