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細云潛心鉆研畫技
在省會井陘縣有位六旬農民畫家名為姜細云,他癡愛繪畫一生,45年來創作書畫作品上萬幅,更是齊白石的再傳弟子,除了吃飯睡覺,大多時間都在書畫工作室度過。為更好地傳承齊派畫技,他正在籌備成立“鐵骨齊白石藝術研究會”,雖然一輩子在太行山深處的山村里,但這位老人用幾十載證明,普通農民畫作同樣能登大雅之堂。
千年古村 出了個齊派傳人
井陘孫莊鄉洛陽村,據記載于漢朝立村,現有村民2000人,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姜細云是井陘縣孫莊鄉洛陽村人,字藝舟,號鐵骨,齋號三寶齋,今年60歲,是位農民畫家。他8歲迷上美術,那時沒有筆和本,就用木棍在地上寫生,村里人都夸他畫啥像啥。在他15歲時,聽人說井陘縣北防口村73歲的何景五是個畫家,因為家庭出身正受村里管制,那年,姜細云就跑去求教,人家說不敢教,他就死磨,利用早晚時間偷著跑到何景五家學習。
那時,何景五每天被批斗,年少的姜細云便暗中盡力保護老人,久而久之,何景五被少年的堅持感動開始悉心教導,要把全部畫技教給他。姜細云幾年后才明白,自己的老師何景五不得了,老師竟然是齊白石的弟子,如此一來,姜細云便成了齊派的畫技傳人。
45年心血 創作作品上萬幅
齊白石老人的畫自不必說。在姜細云眼里,整個大自然都充滿生機。為練習畫畫他清晨走進玉米地里,觀察草蟲的動態,速寫莊稼的紋理。為觀察雞的形態,他買回一群小雞,經常撒一把小米,引小雞們狂奔搶食。姜細云總結,美術的基本功是寫生,而寫生的基本功是觀察。有人說,買個相機拍下來,不就省事了。對此,姜細云表示,拍下來是死的,肉眼看到的才是活靈活現的。
為了畫畫,姜細云用盡心思。一年365天,他除了吃飯睡覺外,剩下的時間都在工作室度過。而他的書畫工作室,就是家里10平方米的地下室,大扇玻璃窗戶外,是一片碧綠的田野,裸露著青磚的四壁中間,只有一張石桌平鋪正中,堆滿筆墨紙硯。他15歲開始酷愛國畫,善畫草蟲、蝦蟹、小雞、柿、梅蘭竹菊,45年來,這位井陘農民就在這間畫室度過無數日夜,創作出書畫作品上萬幅。
別看這么多畫作,可他卻一張沒賣,不是送給親朋好友就是捐給了災區。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精心創作四幅梅花作品,通過石市某畫廊捐出,祝愿災區盡快恢復重建。每年臘月,農村都貼春聯,他為幾十戶鄰居義務寫春聯。45年來,雖然夜以繼日地創作,但他并沒給家里掙下錢,有村民說他當農民不種好地,每天鉆在家里寫畫,姜細云卻哈哈一笑:“我創作書畫45年了,讓別人去說吧,我就想做個農民書畫愛好者。”
數次辦展覽 用一生傳承齊派畫技
雖然生長在太行山深處的山村,但姜細云卻一直將傳承齊派畫技作為一生的追求。多年來,他教了10名弟子,遍布河北、山西等地。教師節期間,弟子們更以不同方式向老師表達問候。雖然姜細云從來不敢與齊白石老先生相比,但這位農民畫家的作品同樣受到眾多書畫屆人士的認可。2015年,姜細云梅花作品展在河北會堂舉行,其作品韻味十足,雅俗共賞的風格得到眾多畫家認可。
今年以來,姜細云時常徹夜難眠。總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齊派的畫技。為此,他想籌備成立“鐵骨齊白石藝術研究會”,邀請各位名家互相交流提高,吸收眾多愛好者學習,來更好傳承齊派畫技文化。一輩子生活在農村,可姜細云心卻在世界。他說:“我生長在太行山深處的山村,努力傳承齊派畫技文化是我的初心。我想告訴農村的孩子們,只要肯付出,同樣有機會登上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