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514次
分類:米芾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米芾行書欣賞《章吉老墓志》簡介
《章吉老墓表》是北宋書畫名家米芾(1051-1108)為去世不久的無為軍名醫章吉老(名迪,字吉老,1019-1097)撰并親書的行書墓碑,題稱《無為章吉老墓》,額作“炎宋章吉老墓”,前署“承議郎、行書學博士、飛騎尉、賜緋魚袋米芾表”,末署“大觀元年歲次丁亥丙午朔丙戌日,男濟立石”。大觀元年丁亥(1107)五月一日樹立于安徽省無為市(原無為縣)舊城西南原檀樹鄉花渡河邊章吉老墓前。因墓表處于荒野草莽之中,石碑經年累月遭到“羊觸牛牴、樵沖牧撼”,致使石紋皴裂,搖搖欲墜。明代嘉靖年間,無為籍進士沈桂(字萬川)曾為之修墓摹碑。迨及萬歷年間,劉師朱(字仲文)知廬州府時,同屬官一同來拜墓下,仍見墓表原石岌岌可危,“爰命匠石密甃護持,日月告成,嵩華并固。……惟茲一舉,壽彼兩賢。”同時,劉師朱又以小楷題記《修炎宋章吉老墓碑》刊于該石,以敘經過。原石在20世紀70年代慘遭徹底椎毀。
根據墓表文字可知,米芾與章吉老并不相識。崇寧三年(1104)仲春,米芾除書學博士隨后出知無為軍。“得守符新所”后,米芾有聞于章氏醫術醫德,結識了章吉老之子章濟,“請以吾友周元章撰埋志,不復多得”,于是直接表示“愿表墓道,遂直書其事”。崇寧五年(1106)春,米芾離任赴書畫兩學博士,并在大觀元年(1107)六月遷禮部員外郎,旋出知淮陽軍。此表米芾結銜題為“行書學博士”云云,應是他離任無為軍之際所書。大觀二年春三月,米芾病卒于淮陽軍廨。
《章吉老墓表》曾見清人李光暎《觀妙齋藏金石文考略》卷十四、陸耀遹《金石續編》卷十七等著錄。原石拓本之外,本表書跡早在南宋咸淳五年己巳(1269)正月之前,就被無為軍通判曹之格摹刻《寶晉齋法帖》時置于帖末(見傳世法帖卷九之末),曹氏加跋云:“章吉老傳盧扁之術,米元章得鍾、王之法,真世間之二妙,濡郡之一奇也,而志乘不錄……懼其彌久而磨滅也,因刻之以附于《寶晉帖》之末。”后世刻帖如《清芬閣米帖四刻》卷一等也有翻刻。葉昌熾《語石》卷一“宋四則”條提出:后人學米皆在簡牘,不知《章吉老墓表》《蕪湖縣新學記》等碑刻書跡,非《群玉堂》《英光堂》兩種南宋刻帖所摹米帖所能仿佛也。至于《章吉老墓表》中提到的“吾友周元章撰埋志”,傳世所見《章吉老墓志》(題稱“宋無為章居士墓志銘”)拓本一種,署名周紳撰文、米芾書丹、陳敦復篆蓋,記載章濟“將以崇寧乙酉(四年,1105)九月初二日,遷其父之喪葬于無為縣溫良里之原”。與《墓表》想比,該《墓志》書跡風神有別,或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本墓表無斷裂紋之善拓本未見。據傳世舊拓本核計,碑石表文主體部分高約160cm、寬約120cm,額文部分約65cm見方。碑額6大字,分3行,行2字。碑文連題署凡15行,滿行22-24字不等,小計307字。本期影印介紹者(選前后各3開)系清代晚期拓本,舊裝冊頁,冊高35.2cm、寬19.5cm,內芯約27cm×16cm,凡19開半(39頁),每頁2行,行4字,除常見原石殘泐之字外,唯見第15開(第30頁)“廉介自守”之“自”字損失。碑額失拓,原藏者以薄紙雙鉤6字附于冊背。一吟堂主人另收得舊拓之額一紙相補全。相較于常見拓本,本冊末附裝有劉師朱萬歷三十六年戊申(1608)九月吉日《修炎宋章吉老墓碑》題刻全4頁,較少見。原藏家于表文末頁所鈐朱文小印一枚,已遭損壞。筆者得之,新近加鈐若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