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35次
分類:顏真卿
顏真卿行書《讓憲部尚書表》殘卷,附釋文
顏真卿行書 讓憲部尚書表 書法殘卷 顏真卿書法 顏真卿 顏真卿讓憲部尚書表
- 支 持:
- 分 類:顏真卿
- 大 小:
- 版本號:
- 下載量:335次
- 發 布:2023-05-25 11:06:57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顏真卿行書《讓憲部尚書表》殘卷,附釋文簡介
顏真卿行書《讓憲部尚書表》殘卷
顏真卿書法精妙絕倫,擅長行楷,其正楷端莊雄偉,筋骨舒展。行書氣勢遒勁,內力渾厚。他的行書《讓憲部尚書表》,全文共615字,時間早于《祭侄文稿》(758)一年,通過《讓憲部尚書表》讓我們發現,顏真卿早期行書受到王羲之行書尤其是《圣教序》等作品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而其行書取得的成就不亞于他楷書上的成就,甚至或有過之,值得后來者深研精析,認真體會學習。
從顏真卿傳世作品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王琳墓志》、《多寶塔碑》均明顯帶有初唐書風的痕跡,尤其《王琳墓志》更為明顯。雖《多寶塔碑》略顯瘦勁之形,但已經初現顏書風貌了,筆法穩健厚重。遒婉豐腴,線條的體積感與結體的端莊宏放加之氣勢的寬綽把顏真卿的書法特征已經奠定。顏書傳世杰作《祭侄文稿》早于《爭座位稿》兩年,是顏真卿行草書優秀的代表作品,《爭座位稿》是顏真卿在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致定襄王郭英義的書信稿本。它與《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被公認為《顏書三絕》。《東坡題跋》說:“顏魯公與定襄王書草數紙,此公他書為奇特,信手自然,動有姿態,乃知瓦注賢于黃金,雖公猶未免也。”《海岳名言》評論:爭座位帖有篆籀氣韻,杰思也。”《虛舟題跋》講:“祭侄奇在豪宕,告伯父淵潤滋宏,至論座則兼有祭侄、告伯兩稿之奇,情緒不同,書隨以異,所以直入神品,足為蘭亭后勁也。”《爭座位稿》據《金石萃編》記載,此帖自宋以后,有七種刻本傳世,較好拓本藏故宮博物院。
世稱顏魯公行書絕妙,盡在于“二稿”(《祭侄文稿》、《爭座位稿》),也有“顏書三絕”之稱,是把《祭伯父文稿》與“二稿”并稱。因《祭侄文稿》為墨跡,風貌尤存,故書法史享譽最高,有“天下第二行書”之名,歷代論顏真卿行草書多以三稿為據。顏真卿傳世作品甚多,僅宋徽宗時,內府所藏就有八百余種之多。今天能見到的大多為碑刻楷書拓本,碑刻行書拓本中有一稿《顏真卿三表帖》,書史卻對此少有評介,而全國各地碑刻及版本較多。武漢古籍書店1986年曾印刷出版過,因其刻工拙劣,筆意多失,多被書界視為顏書偽作,爭議頗多。因此稿在諸多記述顏真卿主要作品時常不提及,故此帖鮮為人知。由朱關田先生主編的《中國書法全集鰠真卿卷》(1994年)也只字未提及此稿。可見此本顏書雖然存世有據,但已經視為偽書,不入顏真卿主要傳世作品之列了。
《顏真卿三表帖》作于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可惜是殘卷,目前,只知道一表為《讓憲部尚書表》,其余兩表尚不得知。。其中《讓憲部尚書表》為唐肅宗授顏真卿為憲部(即刑部)尚書時,顏真卿自薄自謙、表示辭讓的奏章。時間早于《祭侄文稿》(758年)一年,為安史之亂爆發后17個月后。顏真卿在此表中對自己因固守平原而被擢升,表示謙讓,以為此乃人臣本分。而對棄郡卻抱著戴罪的心理,要求朝廷“重貶臣一官,以示天憲,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則有必賞之令”。全文共 615字。因現存刻石多種,分居各地,未能得到書法史學界重視,原因之一就是版本大同小異,以拓傳拓,以訛傳訛,頗失顏書風貌,未能顯現顏書風韻。不論筆法與刻工與《爭座位稿》大相徑庭。《讓憲部尚書表》殘卷在很多方面出色地表現了顏真卿書法藝術特點,加之精湛的刻石藝術,高度忠實地再現了顏真卿墨跡本涵蓋的信息。應列為顏真卿行書不可多得的代表作品。雖為殘卷,不失為一件難得的對顏真卿書法藝術研究文獻的重要補充。
釋文:
臣真卿言:臣聞無功受賞,為善不勸;有罪不罰,為惡罔辨。陛下克復之期,匪朝伊夕。至如賞罰二柄,事在必行,茍或不明,於何取則?臣以愚懦,叨守平原。屬逆賊安祿山背叛圣恩,擾犯河洛。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開土門,臣與河北諸郡因之固守。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戶部侍郎兼知招討采訪等使,已失人望。緣賊未滅,遂不敢辭。又令李光弼、郭子儀、賀蘭進明等,與臣計會,同討兇逆。三數月間,河北向定。屬潼關失守,大駕西巡,光弼等卻入土門,諸郡危逼。陛下御極,又錄臣無功,寵以非次,常伯亞相,一時猬集。兄允南、弟允臧等,連榮臺省,一男三侄,皆授好官。在臣一門,叨幸斯極,殞身碎首,無以上報。臣常使判官鉅鹿郡南和縣丞賈載、侄男永王府典軍廣成,及行官鄧昌珍、楊神功、裴法成等十馀人,將彩物絹帛,相繼渡海,與劉正臣計會,共和兩蕃。正臣等克期南來,行已有日。屬逆賊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諸郡無援,相次陷沒。皆由臣孱懦無謀,致此顛沛,誠合殉命危難,死守孤城。以為歸罪闕庭,愈於受擒賊手,所以亻黽亻免偷生過河。緣劉正臣使楊神功將牒與臣,索兵馬及盤瓶錦帳,令應接奚契丹等。不與其勾當,伏恐陛下貽憂。又恩敕先超授吳郡司士鄭毓樂安郡太守,令於江淮南兩道度僧道,取錢與臣召募士馬,令應接河北。臣由此未獲即赴行在,遂至廣陵、丹陽等郡,各與采訪使計會,竟不得兵馬。即累奉圣旨,許臣入奏。行至武當郡,又奉恩命,除臣憲部尚書,兼令使者送告身與臣。捧戴殊私,不任惶懼。陛下縱含宏善貸,不忍明刑,在臣冒至深,胡顏自處。臣忝為大臣,系國休戚。損臣益國,臣受其益;損國益臣,臣受其損。若受任失守,還朝屢遷,示國無刑,於臣大損。非敢外飾,實披至誠。又臣名節雖微,任位頗重。為政之體,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罰當從上。今罪一人,則萬人懼。若怙於寵,四海何瞻?伏愿陛下重貶臣一官,以示天憲,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則知有必賞之令,寵榮過於尚書遠矣。無任懇悃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