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46次
分類:顏真卿
顏真卿信札《乞米帖》背后的故事
顏真卿信札 乞米帖 背后的故事 顏真卿書法 顏真卿 顏真卿乞米帖
- 支 持:
- 分 類:顏真卿
- 大 小:
- 版本號:
- 下載量:346次
- 發 布:2023-05-26 11:47:41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顏真卿信札《乞米帖》背后的故事簡介
顏真卿信札《乞米帖》背后的故事
蘇軾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顏真卿忠義照千古,為萬世楷模。
顏真卿為瑯琊氏后裔,家學淵博,五世祖顏之推為南北朝時的著名學者,先后仕于梁、北齊、北周,終于隋,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后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除了楷書,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郁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顏真卿《乞米帖》是一封信札,現僅留存在南宋時《忠義堂帖》的刻本。約書于永泰元年(765年),36.5×16.5厘米。凡4行,計44字。
釋文:拙于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磬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干煩也。真卿狀。
【譯文】
不擅長謀求生計的我,全家人吃粥,已經幾個月。現又用盡沒有,僅有的是憂愁煎迫,能夠的只能依靠我們的深厚情誼。因此無奈寫信投奔告助,恩惠一些米粟,渡過艱難辛苦。還請寬容我的打擾。真卿書。
公元765年,正值關中大旱,江南水災,農業歉收。以致顏真卿“舉家食粥來以數月,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
談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諱,因為自己“拙于生事”,也就是除了俸祿,他不會創收、生利,沒有別的生財之道。黃裳說:“予觀魯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貧賤為愧,故能守道,雖犯難不可屈。剛正之氣,發于誠心,與其字體無異也。”
寫上面這封信的時候,顏真卿任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朝廷正三品官員,相當于現在國務院各部的部長,是正部級官階。正部級干部的顏真卿要向國級干部的李光進(時為太子太保,從一品,相當于正國級偏下一點的官階)借米(或請舍米),真是難以想象的事。
米芾也評其“最為杰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書”。的確,“乞米帖”不僅是書法藝術中的無價之寶,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研讀“乞米帖”,可使我們得到雙重享受,既領略了顏魯公書法藝術的真諦,又受到其高風亮節的熏陶。
觀《乞米帖》,內容為向朋友借米,自言“拙于生事”以致即使數月食粥,亦磬竭。從中可知顏真卿心之所向,在道義,原不在生計。古來大丈夫多重于“做人”,拙于“活人”,故而亦常困于現世。《乞米帖》雖數行,但真切地反映了顏真卿的生活現狀。
《乞米帖》書法雖有人考證為臨顏之作上石,但字之結體與氣息,亦見顏書本色。厚而能活,拙中見巧,點畫如錐畫沙、折釵股,圓勁周到,雄健氣溢于字間。
據宋歐陽修《集古錄》云:“此本墨跡在余亡友王子野家。子野生于相家而清苦甚寒士,嘗模帖刻石遺于朋友。”米芾《寶章待訪錄》云:《乞米帖》“真帖楮紙在朝請郎蘇 處,度支郎中舜元子也。得于關中安氏,士人多有臨拓本。此卷古玉軸,縫有‘舜元’字印,范仲淹而下題跋。”后真跡迷失。可見北宋時,已有臨拓本傳世。《忠義堂帖》不見“舜元”字印及諸人題跋,當是以模本入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