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61次
分類:米芾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米芾行書題跋蘇軾《枯木怪石圖》簡介
蘇軾《枯木怪石圖》卷,27x543cm,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籟館藏。
2018年8月30日,佳士得香港拍賣不僅宣布征集到這件極具傳奇性的蘇軾書畫作品,并首次在公眾面前展示《木石圖》,預計成交價格將超過4億港幣。
蘇軾《枯木怪石圖》畫心約為26x50cm,無款,前作枯木一株,樹干扭屈,上出二枝,樹根小草,作隨風披拂狀,中間較大者,上偃如巨然法,樹后巨石。
此畫之真偽,眾說紛紜,暫且放置不談,因為沒見過蘇軾的繪畫,即使其《瀟湘竹石圖》也是見到的圖版,不算數的。其后的題跋中有米芾的,倒使人覺得似乎是習字者之作。看一下這個題跋的整體圖。
米芾題《枯木怪石圖》
米芾題跋內容為“芾次韻:四十誰云是,三年不制衣。貧知世路險,老覺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稀。欣逢風雅伴,歲晏未言歸。”
讀詩之內容,頗為奇怪是,米芾與東坡相知相交,互相推崇,唱和極多,但此題跋卻只字不提蘇軾。考米蘇二人之交往,如米芾《畫史》記有:“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后晉卿借去不還。”蘇軾《與米元章》書九首中有“嶺海八年…獨念元章”,“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盡”之語。米芾知蘇軾辭世,曾作《蘇東坡挽詩》五首。
米芾《書紫金硯事》則記有東坡取其紫金硯事:“蘇子瞻攜吾紫金硯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靜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記與東坡交往的《紫金研帖》
如此相知相交,米芾跋東坡之畫且次韻劉良佐,居然一字不提東坡,內容也與《枯木怪石圖》幾無關聯,不得不說是一件咄咄怪事。
再從書法風格上觀察,觀點分為兩派:
一
此一題跋總的書風與米芾對比,乍看是符合米字的不少特點的,網絡上有一部分人認為米芾此件詩跋,雖屬行書小字,但結體修長傾側,姿態妍麗,極盡變化之能事;且用筆迅捷有力,筆鋒頓挫與轉折變化靈敏,無論藏鋒、出鋒的動態,或圓肥硬瘦的筆畫,都將毛筆的特性發揮到極致。
. 米芾題《枯木怪石圖》詩跋(上)與米芾《蜀素帖》、行書《苕溪詩》卷(下)書風比較
再者,若將此詩跋與米芾40歲前的作品,如書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的《蜀素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及行書《苕溪詩》卷(故宮博物院藏)放在一起比較,亦不難看出三件作品中所出現的相同用字,在筆法和結字上都十分相似(下圖),且在書法風格、質量和氣質上都保有一致性。這樣的結論,也更加肯定了米跋和蘇畫的真確性。
米芾題《枯木怪石圖》詩跋(上)與米芾《蜀素帖》、行書《苕溪詩》卷(下)書風比較
二
但一細看,問題其實不少。
徐邦達先生稱這一卷中的米跋:“更后米芾書和韻詩,以尖筆作字,鋒芒畢露,均為真跡無疑”,其中的“以尖筆作字,鋒芒畢露”確實切中了此一書法的特點,然而問題是——這特點屬于真正的米芾書風嗎?
對于米字的特點,《思陵翰墨志》有一段說得頗入骨,且因說到仿米之書,對比此一書作,倒頗合適:“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于海內。芾于真楷、篆、隸不甚工,惟于行、草誠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筆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駿馬,進退裕如,不煩鞭勒,無不當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昔人謂支遁道人愛馬不韻,支曰:‘貧道特愛其神駿耳。’余于米字亦然。又芾之詩文,詩無蹈襲,出風煙之上;覺其詞翰,同有凌云之氣,覽者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