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636次
分類:米芾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宋代米芾48歲行書詩卷簡介
宋米芾行書卷,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于較長的橫畫還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書法中常有側傾的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以幾十年集古字的渾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學米芾者,即使近水樓臺如者也不免有失“艱狂”。宋、元以來,論米芾法書,大概可區分為兩種態度:一種是褒而不貶,推崇甚高;一種是有褒有貶,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種態度的,可以蘇軾為代表。
對于米芾的了解,最初知道他有個“顛”的名聲,書法“沉著痛快”,“風檣陣馬”,“八面出鋒”,“刷字”等等。確實也很喜歡米芾的字,感覺米芾的書法跳躍,奔放,迅捷,瀟灑,激昂。用一匹駿馬來形容米芾的書法確實很形象。
然而在學習中,一直有一個問題在縈繞著我,米芾是學“二王”的,他的學書過程歷來評論家都說他是“集古字”,而且“集古字”的學習方法一直影響了后來眾多學書者的學書歷程,米芾是怎樣從“集古字”中成就米字風范的,由此聯想開來,諸多的書法家又是怎樣從古帖中脫化而形成自家面貌的?
米芾確實是“集千家米,煮一鍋飯”的集古字大成者,然而米芾又不是純粹的集古字,在臨摹上米芾強調不與人同。《自敘帖》中說:“古人書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他崇尚古人的創新精神,所以在臨摹中他也不囿古帖,膽敢獨造。
釋文:山中日煖春鳩鳴。逐水看花任意行。向晚歸來石窗下。菖蒲葉上見通名。相逢之處花茸茸。石壁攢峯千萬重。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元符元年(1098)春二月望日米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