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分享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一些知識點,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什么意思的問題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話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決您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俗話說,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什么意思
人家準備好了菜刀和案板了,就缺象你我這樣的魚和肉,做成清蒸魚和紅燒肉了。
誰是菜刀和案板呢,西楚霸王項羽。
那誰又是魚肉呢,漢高祖劉邦。
這是項羽宴請劉邦來他家吃飯時,劉邦在上廁所時和他的跟班樊噲嘮的嗑。你想吧,作為秦朝末年,風云時代的江湖兩大佬,坐在一起能消消停停吃飯么。
再說了,劉邦家也不是揭不開鍋,缺肉和二鍋頭。跑你項羽家作客,也是有苦衷的因為劉邦以十萬兵士先攻入了關中屯于霸上,而項羽有四十萬兵士屯于鴻門。
劉邦為了假裝示好,服軟,不得不去項羽家去吃這頓飯。
項羽原打算在吃飯時干掉劉邦,但被劉邦的假象迷惑了,遲遲沒動手。
吃到一半劉邦尿憋的不行,上廁所,樊噲也一起上。兩人在噓噓中,樊噲對劉邦說:老大,趕緊跑吧。劉邦說:吃了人家的飯,還沒謝了。
樊噲說:老大,別磨嘰了,人家項羽準備好了刀和案板,要剁你這塊大魚大肉了,還不趕緊跑。再磨嘰,小命沒了劉邦一聽,對呀,跑路要緊。
褲子也沒系緊,一個奔子就射出廁所,一路小跑,回到了自個家。坐到炕上,摸摸脖子,頭還好好的在了,
長噓一口氣:哎呀,幸虧小時候練過馬拉松,這要是被項羽逮住了,就沒命了。項羽也錯過了一次殺劉邦的好機會。準備的刀和案板都沒用上。
多少年之后,劉邦這條咸魚翻身了,逼的項羽自刎于烏江而死。項羽死時,是不后悔那會在鴻門吃飯時沒把劉邦做了。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什么意思
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拿著權力可以隨意對待另外一個人,像刀子一樣將他宰割。另外一個人就像是魚肉一樣,被割剁沒有反抗的余地。這個成語用來表達一個人弱勢無力的處境,同時也提醒人們要注意別人的權益和尊嚴,不要隨意傷害他人。
人為刀俎我為肉釋義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字面意思就是,別人是刀和刀砧板,我卻是馬上要被宰殺的魚肉。
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自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原文如下。
樊噲
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
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之后演變為成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可以翻譯文:
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意思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rénwéidāozǔ,wǒwéiyúròu,意思是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近義詞:任人宰割、受制于人、隨人宰割。
反義詞:落井下石、先聲奪人、自強不息、揭竿而起、奮起反抗。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處于被動局面。
例句:還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寄人籬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么時候為止?
造句:
1、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南京大屠殺給我們全民族敲響了警鐘。
2、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她怎甘引頸受戮;籌謀數載,沙場經年,她豈止為母報仇;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
3、被侵害者完全無法與隱蔽而龐大的產業鏈相抗衡,多數情況下都會落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窘境。
你為魚肉我為刀俎全句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原文如下: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
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是什么意思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rénwéidāozǔ,wǒwéiyúròu
成語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復句式;作定語、分句;含貶義
成語結構復句式成語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