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親戚或余悲的問題并不復雜,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山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是什么意思,因此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親戚或余悲的一些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的分析吧!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是什么意思
家人親眷,因為跟自己有血緣關系,可能想到死者還有點兒難過;而那些同自己關系不深的人則唱完挽歌就把自己忘記了.人死之后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把尸體托付給大自然,使它即將化為塵埃,同山腳下的泥土一樣.
擴展資料【1】“亦”是“也”的意思,“已”則是完成的意思,自然是已經唱完了挽歌。另外,對于生死觀的理解來說,是已經唱完了挽歌,還是停止唱挽歌,差別不大。
【2】人死不足為道,不僅是說死對自己沒什么可怕,更主要的是說對家人來說沒什么可悲哀的。
【3】山阿意思是”山陵”,就是山腳下,如果想說身體“化為巍峨的山巒”,不必用“山阿”吧。古人的詩因為字句減省,理解方式很多,見仁見智。個人覺得,詩人更想表達的是一種唯物主義的生死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所以死沒什么好悲傷呢,“賢達無奈何”,就算圣賢也不免一死,這是一種看破,但并不是消極的無能為力,而是平靜的接受人生最正常的結果。
親戚或余悲啥意思
指人死了,親戚們有的在悲哀,別的人卻唱歌歡笑起來。
親戚或余悲詩句
答: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是什么意思
出自魏晉詞人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三首,意思是: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
擬挽歌辭三首-其三
魏晉:陶淵明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譯文
茫茫荒野草枯黃,蕭瑟秋風抖白楊。
已是寒霜九月中。親人送我遠郊葬。
四周寂寞無人煙,墳墓高高甚凄涼。
馬為仰天長悲鳴,風為蕭瑟作哀響。
墓穴已閉成幽暗,永遠不能見曙光。
永遠不能見曙光,賢達同樣此下場。
剛才送葬那些人,各自還家入其房。
親戚或許還悲哀,他人早忘已歡唱。
死去還有何話講,寄托此身在山岡。
擴展資料:
擬挽歌辭鑒賞
陶詩一大特點,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說,基本上是直陳其事的“賦”筆,運用比興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語雖淺而涵義實深,雖出之平淡而實有至理,看似不講求寫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這就是蘇軾所說的“似枯而實腴”。魏晉人侈尚清談,多言生死。但賢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之嘆;而真正能勘破生死關者,在當時恐怕只有陶淵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釋》詩的結尾處說:“縱浪大化中,不憂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意思說人生居天地之間如縱身大浪,沉浮無主,而自己卻應以“不憂亦不懼”處之。這已是非常難得了。而對于生與死,他竟持一種極坦率的態度,認為“到了該死的時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顧慮!”這同陶在早些時候所寫的《歸去來辭》結尾處所說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實際是一個意思。
這種勘破生死關的達觀思想,雖說難得,但在一個人身體健康、并能用理智來思辨問題時這樣說,還是比較容易的。等到大病臨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認識到這一點,并以半開玩笑的方式(如說“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寫成自挽詩,這就遠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
陶淵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幾歲(梁啟超、古直兩家之說)還是活到六十三歲(《宋書·本傳》及顏延之《陶徵士誄》),至今尚有爭議;因之這一組自挽詩是否臨終前絕筆也就有了分歧意見。近人逯欽立先生在《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中就持非臨終絕筆說,認為陶活了六十三歲,而在五十一歲時大病幾乎死去,《擬挽歌辭》就是這時寫的。對于這三首自挽詩,吳小如先生斷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認為自己即將死去時寫的。
而詩中所體現的面對生死關頭的達觀思想與鎮靜態度,畢竟是太難得了。至于寫作時間,由于《自祭文》明言“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詩的第三首開頭四句說:“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竟與《自祭文》時令全同,倘自挽詩寫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這三首詩隸屬于作者臨終前絕筆更為適宜。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山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是什么意思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是陶潛所作的《挽歌》中的后四句,意思是,親戚們有的余哀未盡,別的人又已經唱起歌來了.人死后還有什么好說的呢,把尸體托付給大自然,化作大山腳下的一杯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誰也無可奈何這樣的命運.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魯迅用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陶淵明的詩句。多體會生活就會明白,我問你一個問題,你鄰居死了,你當時傷心嗎,現在呢你還傷心嗎?這句詩的意思是,一個人死了,他的親戚或許還有些悲傷,但旁人早已過回他原來的生活。后面兩句是: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達了詩人豁達的人生觀,平淡看待生老病死的心態。用現代話講就是: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地球離開誰都能轉。
關于親戚或余悲和“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山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是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