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1942電影相信很多的網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電影1942深度解析也是一樣,不過沒有關系,接下來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1942電影和電影1942深度解析的一些知識點,大家可以關注收藏,免得下次來找不到哦,下面我們開始吧!
電影1942劇情介紹
《一九四二》劇情簡介: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饑荒。老東家叫范殿元,大災之年,戰爭逼近,他趕著馬車,馬車上拉著糧食,糧食上坐著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陜西逃荒的人流。
三個月后,到了潼關,車沒了,馬沒了,車上的人也沒了。這時老東家特別糾結,他帶著一家人出來逃荒是為了讓人活下來,可是到了陜西,自己的親人全死了。于是他決定不逃荒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東家此時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
老東家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別哭了,小姑娘對老東家說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老東家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
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于是,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
擴展資料:
一、影片介紹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云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二、角色介紹
(一)范殿元(張國立飾)
他原本是河南延津的一個地主,家境殷實、兒女雙全。因為災民“吃大戶”,他的萬貫家財付之一炬,兒子也被殺。從此他帶著老婆、女兒、兒媳婦以及長工栓柱離鄉背井。
一開始他以為只是短暫的躲災,路上還不忘救濟其他人。但隨著逃荒日久,妻死子離的現實讓他萬念俱灰,最終他孤身一人逆著逃荒人群,向家的方向走去。
(二)蔣介石(陳道明飾)
抗戰時期的中國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帶領政府、軍隊和整個中國在災難深重的1942年艱難前行。對外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對內,他一方面評估豫北會戰,不斷調整策略,另一方面號召富商給河南大饑荒的災民捐款。
(三)李培基(李雪健飾)
1942年1月,他臨危受命成為中華民國河南省政府,面對受災的河南人,他痛心疾首,面對官場的各種弊端,他深感無力,甚至只能屈從于潛規則。
(四)安西滿(張涵予飾)
他是一名傳教牧師。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他覺得時機到了,他希望能像當年的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那樣幫助著災民逃離苦難。他每天就騎著自行車游走在鄉間,苦口婆心的為災民灌輸宗教信仰,犧牲甚為珍貴的糧食只為了能給死去的災民做超度。
(五)老馬(范偉飾)
老馬是一個廚子,在逃荒路上他的命運轉折很大。這個與爐灶為伍的伙夫,經歷了從伙夫到法庭庭長,再到與人販勾結,再到成為日軍俘虜的人生起落。
(六)瞎鹿(馮遠征飾)
他是范殿元的佃戶。他木訥遲鈍卻又在生計上處處算計,為的是養活上有病娘、下有兒女的一大家人。自幼喜愛木工活的他,拉得一手好胡琴,也正因為這音樂上的共同愛好,與傳教士安西滿結為了生死之交。
(七)花枝(徐帆飾)
花枝是瞎鹿的妻子,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堅強、現實,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憑借自己護犢的本能一路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價地堅持。
(八)白修德(阿德里安·布洛迪飾)
他是美國《時代周刊》駐重慶的戰地記者,來中國原本是為了采寫獨家新聞,但隨著不斷深入河南災區腹地,所見所聞深受震撼,他決心要把真實情況告訴中國政府,為此不惜以身犯險。
如何看待馮小剛的電影《1942》
《一九四二》是馮小剛作品,但是一點也不搞笑,馮小剛導演想通過這部影片提醒世人我們這個民族曾經遭遇過多么可怕的磨難。
河南大饑荒為背景,沒有什么華麗鏡頭,或許更像是一部紀錄片。不斷的死人,逃荒,命在這個時候已經在大環境下淡化了。生靈涂炭,餓殍遍野。我滿眼只是人們瘡痍絕望到沒人任何神情的模樣。你看瞎鹿,一頭扎熱鍋里,燒死了,連個尸體都找不回來,結果媳婦為了孩子,活命,直接就地改嫁了,你說她愿意嘛,當然不愿意,但是被逼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被逼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反抗,但是你抗的過天嘛,你抗的過命嘛。
順從的人們已經死了,而不屈的,還繼續前行,向著可能還能活著的地方走。在路上,女兒走了,一個接著一個的都走了,只剩老東家一個人,他們都是為了活下去啊。當他一個人走到希望的地方,卻發現,還是另一個死亡的地方,于是他只能回頭,望著路旁的小女孩,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咱們就一起吧。
馮導的初衷一定是望大家勿忘歷史,不要忘記曾經還有過這樣的一段血淋淋過程,狗都可以滿地吃死人的尸體。更何況現在的人呢。
電影由劉震云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部報告文學體的中篇小說全文用一種黑色幽默的筆調,戲謔的口吻描述了1942年河南饑荒的部分場景和國民政府在決策前后的心理動態。讓教科書上金科玉律似的“大歷史”和來自個體微不足道的“小記憶”之間做了對照,形成強烈的反差。
電影《1942》怎么樣
電影《1942》幾年前,在電影院看過的,當時記得電影的做了很多宣傳:演員陣容強大張國立、陳道明、徐帆等大腕,導演:馮小剛。
電影根據1942年河南真實故事改變,電影內容記的不是非常清楚,大致的意思在日本人侵略河南時,老百姓在逃難時,在面對荒涼無助、面對饑寒交迫、面對死亡時,人性的考驗,以及國民黨的對日態度等。
電影結尾一段話“畫外音交代”的對白使我多年以后一直不能忘懷,對我非常震撼。
“我娘”對1942年的回憶,“我娘”說道:1942啊,我都忘了,你還寫它干啥?
就這短短的幾句話,我認為是導演畫龍點睛之筆也是影片表達的意思,當年那么慘痛的活了下來,現在回憶也就清淡的幾句話。
中國的勞苦人民太善良了,日本鬼子在中國大地上殺人放火屠城滅種,多少個我“娘”都快忘記,讓每個看電影的“我”怎么能忘記?
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否認侵略中國史實這一罔顧歷史的行為,你怎么看,請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評論
今天看了一部《1942》電影,讓我好久心里難平,作為河南人賣女換糧大家怎么看這部電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部以虛構小說改編的電影,和真實歷史關系不大。
早在劉震云創作小說時,他的一些惡意的歷史常識錯誤,已經被軍史方面的專家甚至普通網友批評爛了。
但有用嗎?
作為黑國軍和國民政府的小說,仍然堂而皇之的拍成電影。
這里說明幾個要點:
第一,河南大饑荒絕非國統區出現,而是三家控制區普遍出現
電影中,只有國統區的人民被饑荒折磨的拋棄妻女。
實際上,饑荒不可能選擇陣營。
在日軍和八路軍控制區,仍然出現了大規模的饑荒。
具體不方便多說,但日軍和八路軍控制區都出現大量饑民,餓死的不再少數。
八路軍報告說“災民生活吃糠稻子棉籽都算又爆發....盡想死的辦法,全家睡到炕上不起,等餓死在炕上,自己燒死,有人挖坑等著死....”
第二,日軍從沒有在劉震云老家延津放過糧食,救濟過災民
事實上,劉震云老家在抗戰初期就被日軍占領,隨后始終是日占區。
日軍發現出現饑荒以后,就讓老百姓單純的餓死,或者讓災民逃往到國軍控制區。
沒有日軍大規模放糧賑災的記錄,劉震云是在胡說。
第三,國民政府救災還是比較積極的
開始確實沒有估計到災難的規模如此之大,因為河南本來屬于災難多發區,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災荒。
沒想到,1942年饑荒經驗如此嚴重。
電影中,國軍橫征暴斂,把老百姓當做豬狗。是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不顧一切,向中央慷慨陳詞,才挽救了災民。
實際上,恰恰相反,真正拯救災民的是第一戰區戰區司令蔣鼎文。
他在1942年秋西安軍事會議上,對蔣介石再次面陳河南災情嚴峻。蔣介石隨后決定在1942年征收軍糧由500萬石陡減至250萬石,并且開始運輸救命糧食和專款賑災。
相反,李培基對于河南饑荒估計不足,開始沒有及時將災情上報,才是造成饑荒初期嚴重后果的關鍵人物。
僅僅1942年,各種救災款就有2億元,占國民政府當年財政支出的3.8%。僅僅從陜皖鄂購進的平糶糧就高達,2405萬斤,全部撥交于河南,配銷各縣。
可以說,國民政府也是用盡力量了。
畢竟當時還在打仗,連軍隊的口糧都無法保證,官兵都是饑一頓飽一頓打仗。
這種情況下,放棄軍事第一,優先將錢用于賑災,也是不顧一切了。
第四,河南駐軍盡力救援了災民
電影中,國軍士兵基本比日本鬼子還狠,堪稱無惡不作,逼得災民走上絕路。
實際上,早在蔣介石下令賑災之前,湯恩伯在豫中的部隊已經開始主動放糧賑災,從自己緊巴巴的軍糧中省出來救命。
稍后,河南省各部隊,團體都在搞“一把米”運動,每人每日節約一小匙米,救濟災民,駐扎河南軍隊則“節食救災”,三月為期,從當年12月開始節食,部隊共省出300萬斤小麥用于賑災。
第五,饑荒的背景是戰爭
其實,當時即便沒有饑荒,河南這個地方也是會陷入饑荒中。
因為饑荒就是抗戰的普遍現象,包括軍隊也是如此。
1941年,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才22歲,是1名稍微排長。他沒有布鞋可穿,沒有襪子,只能光腳穿草鞋,吃的是如石塊一樣的玉米,和水吞下去,只能吃個半飽。因為劇烈的通貨膨脹,軍政部的軍服款項常常無法買齊全師所需的衣服,所以黃仁宇所在第14師的師長,不得不讓軍需官偷渡去越南,買來白布染色制成軍服。而據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說,軍中一套棉軍服要分給三個人穿。
第六,報道的白修德等人有明顯政治意圖
白修德的美國老板曾經說過:我解雇白修德只有一個原因,他是共產黨。
這方面很敏感,也不多說,大家自己領悟。
白修德是是看到新聞界報道,如《大公報》在1942年9月和12月的河南災荒報道,才在1943年2月奔赴災區進行報道的。
然而,他的報道和普通報道有很大不同,對國民政府嚴厲攻擊。
我們現在知道,他有很多照片是擺拍,也就是捏造的。
比如這張啃樹皮的照片。稍有智商的人都知道。就算吃樹皮不能直接抱著樹啃,起碼也要把樹皮從樹上剝離下來。
更重要的是,當時全河南省并沒有一個城市的行道樹有鏤空護欄的,這應該是在較為發達的上海,是白修德雇用中國人進行拍攝的。
薩沙還能說什么呢?
我什么也說不出,出門陪女兒看動畫電影去了,不生這個閑氣。
1942電影主要歷史人物
1942電影中主要的歷史人物有,李培基,宋美齡等,電影1942主要講述了河南地區1942年遭受自然災害從而造成白姓逃荒的一段歷史,其中以地主老東家,以及瞎鹿,栓柱,花枝等白姓視角為前景,抗日戰爭的歷史階段為背景開始敘述。
電影1942深度解析
電影《1942》以河南饑荒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以其真實而震撼人心的敘事手法,深刻地展現了這段中國歷史中的慘痛一幕。該片通過對饑荒時期的描繪,呈現了人性的邊界和被戰爭摧殘的恐怖現實,讓觀眾深感歷史的重要和人性的脆弱。
故事發生在1942年,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時期。在河南省,因戰爭引發的饑荒使得數以百萬計的人陷入了無邊的苦難中。電影以一個小村莊為背景,講述了人們為了生存而經歷的痛苦和掙扎。面對饑餓和死亡的威脅,他們不得不面對道德的抉擇和人性的考驗。
關于1942電影到此分享完畢,希望能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