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21次
分類:啟功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啟功《論書札記》簡介
1、或問學書宜學何體,對以有法而無體。所謂無體,非謂不存在某家風格,乃謂無某體之嚴格界限也。以顏書論,多寶不同麻丵姑,顏廟不同郭廟,至于爭座祭侄,行書草稿,又與碑版有別。然則顏體竟何在乎?欲宗顏體,又以何為準乎?顏體如斯,他家同例也。
2、寫字不同于練雜技,并非非有幼工不可者,甚且相反。幼年于字且不多識,何論解其筆趣乎?幼年又非不須習字,習字可助識字,手眼熟則記憶真也。
3、作書勿學時人,尤勿看所學之人執筆揮灑。蓋心既好之,眼復觀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名家之拾遺者。何謂拾遺?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滿而欲棄之者也。或問時人之時,以何為斷。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見其書寫也。
4、凡人作書時,胸中各有其欲學之古帖,亦有其自己欲成之風格。所書既畢,自觀每恨不足。即偶有愜意處,亦僅是在此數幅之間,或一幅之內,略成體段者耳。距其初衷,固不能達三四焉。他人學之,籍使是其愜心處,亦每是其三四之三四。況誤得其七六處耶。
5、學書所以宜臨古碑帖,而不宜但學時人者,以碑帖距我遠。古代之紙筆、及其運用之法,俱有不同。學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設法了事處,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書,皆古人妙處與自家病處相結合之產物耳。
6、風氣囿人,不易轉也。一鄉一地一時一代,其書格必有等同處。故古人筆跡,為唐為宋為明為清,入目可辨,性分互別,亦不可強也。“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故獻不同羲,轍不同軾,而又不能絕異也。以此。
7、或問臨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無人能似也。既有似者,亦只為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茍臨之即得真似,則法律必不以簽押為依據矣。
8、古人席地而坐,左執紙卷,右操筆管,肘與腕俱無著處。故筆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動,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逮宋時既有高桌椅,肘腕貼案,不復空靈,乃有懸肘懸腕之說。肘腕平懸,則肩臂俱僵矣。如知此理,縱自貼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書。
16、仆于法書,臨習賞玩,尤好墨跡。或問其故,應之曰:君不見青蛙乎?刃捉蚊蟲置其前,不顧也,飛去掠過,一吸而入口。此無他,以其活耳。
17、人以佳紙囑余書,無一愜意者。有所珍惜,且有心求好耳。拙筆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眼前無精粗紙,手下無乖合字,胸中無得失念,難矣哉。
18、或問學書宜讀古人何種論書著作,答以有錢可買貼,有暇可看帖,有紙筆可臨帖。欲撰文時,再看論書著作,文稿中始不憂貧乏耳。
19、筆不論鋼與毛,腕不論低與高。行筆如“亂水通人過”,結字如“懸崖置屋牢”。
20、主鋒長,副毫勻,管要輕,不在紋,所謂長鋒,非指毫身。金杖系井繩,難用徒嚇人。
21、所謂功夫,非時間久數量多之謂也。任筆為字,無理無趣,愈多愈久,謬習成痼。唯落筆總求在法度中,雖少必準。準中之熟,從心所欲,是為功夫之效。
22、鋒發墨,不傷筆。篋中硯,此第一。得寶年,六十七。一片石,幾兩屐。粗硯貧交,艱難所共。當欲黑時識其用。硯銘二首舊作也。
23、 一九八六年夏日,心肺膽血,一一有病。閉戶待之,居然愈恙。中夜失眠,隨筆拈此。撿其略整齊者,集為小冊。留示同病,以代醫方。堅凈翁啟功 時年周七十四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