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寧《雪夜作》,紙本,立軸,草書,縱89.4cm,橫30.3cm。日本京都建仁寺藏。
這件草書立軸作于正和四年(1315)十二月,此時一寧已是六十九歲高齡。這件日本江戶時期為茶人津津樂道的草書,讓人不由聯(lián)想到一個風(fēng)雪交加的夜晚,慧可向達(dá)摩請教禪法及大徹大悟的故事,通篇一氣呵成,氣韻生動,嫻熟的筆法,將草書的韻律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
一山一寧(1247-1317年),俗姓胡,“一山”是號,臨海城西白毛村人。自幼出家,先于邑之浮山鴻福寺師事無等慧融,學(xué)臨濟(jì)宗大慧法系禪法。又入四明普光寺,從神悟處謙習(xí)《法華經(jīng)》,受天臺教義。因嫌“義學(xué)之支離”,繼上天童寺、阿育王寺就簡翁居敬、環(huán)溪惟一、藏叟善珍、東叟元愷、寂窗有照、橫川如珙等禪師參禪。最后往普陀山,得法于頑極行彌。嗣虎丘法系中的曹源派之法。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出主昌國祖印寺。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由愚溪如智舉薦為普陀寺的住持,清謹(jǐn)自持,為道俗所尊仰。大德二年(1298年),元政府?dāng)M再派名僧為使,赴日以“通二國之好”。第一次出使未果的愚溪如智,以己年事已高,力保一寧擔(dān)任使者。于是元成宗敕宣慰使阿達(dá)剌等五十余人至普陀寺,宣讀宣慰使手書及僧錄司官書。賜一寧金襕袈裟及“妙慈弘濟(jì)大師”稱號,命充“江浙釋教總統(tǒng)”,又出使日本。作為使者的一山一寧,剛踏上日本九州博多的土地,即為當(dāng)時鐮倉幕府的執(zhí)權(quán)北條貞時軟禁于伊豆國(今靜岡縣)的修禪寺。日本朝野人士對此議論紛紛,規(guī)勸貞時:“沙門者,福田也……在元國,元之福也。在我邦,我之福也”。貞時原本就崇奉禪宗,一寧則是著名的禪師,因而也就順應(yīng)眾議改變決定,任一寧為建長寺住持。三年后遷于圓覺寺,在職二年,又回建長寺,后曾一度出主凈智寺。關(guān)于一寧的日本之行,虎關(guān)師練在日本德治三年(1307年)時有這樣一段記載:“伏念堂上和尚(一寧)往已亥歲,自大元國來我和域,象駕僑寓于京師,京之士庶奔波瞻禮,騰沓系途,惟恐其后。公卿大臣未必悉傾于禪學(xué),逮聞師之西來,皆曰大元名衲過于都下,我輩盍一偷眼其德貌乎!花軒玉驄,嘶驚輶馳,盡出于城郊,見者如堵,京洛一時之壯觀也”。一寧博學(xué)多才,精通諸子百家之學(xué),又工書法,交游十分廣泛。日本正和二年,也就是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后宇多法皇下詔關(guān)東,邀請一寧入京主持南禪寺,親詢法要。自此,一寧的禪法大行,朝廷官員、貴族及僧俗信徒等,紛紛前來參禪問道。后以老病,屢請退隱,乃潛遁越州。法皇特下書,慰諭使歸。不久,一寧日本之行的腳步終于盡步—文保元年(1317年)。年已七十一歲的一寧遺書于后宇多法皇,留下了“橫行一世,佛祖欽氣,箭既離弦,虛空落地”的偈語,泊然而化。一寧死后,后宇多法皇賜謚“一山國師妙慈弘濟(jì)大師”之號,簡稱“一山國師”。又敕將其塔建于龜山上皇廟側(cè),并親撰“宋地萬人杰,本朝一國師”像贊,以示懷念之情。一寧訪日,闡明朝廷修復(fù)中日睦鄰友好本意,結(jié)束了當(dāng)時中日之間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他留居日本近二十年,為日本佛教界造就了一大批頗有影響的人才。木宮泰彥評論說:“……固高僧也。來日之后,在鐮倉、京都張法筵,前后凡二十年。上下之尊信極篤,所住之處,縉紳士庶之隨喜者,門庭如市。其及于日本精神界之影響極著。弘安以來,幾乎斷絕之中國留學(xué),所以能再盛者,全由一寧刺戟而成”。一寧在日所傳禪學(xué)法系,為古代日本禪宗二十四個流派之一,號“一山派”。主要弟子有龍山德見、雪村友梅、無著良緣、無相良真、無惑良?xì)J、蒿山居中、東林友丘等。其中雪村友梅最為出名,門下約占一山派的八成。雪村友梅等人及他們的門徒雪溪支山、太清宗渭和太白真玄、萬里集九、季瓊真蕊等都是室町時期五山禪林中的活躍人物。這些人中有許多曾入元尋師求法,禮拜祖庭。歸國后各化一方,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xiàn)。民國十四年(1925年),我國太虛法師、道階法師、王一亭居士等二十二人,于日本參加?xùn)|亞佛教大會之時,并為一山一寧建立了紀(jì)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