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756次
分類:名家書法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清初四王的書法藝術特色簡介
清四王,是指清朝初期以王時敏為首的四位著名畫家: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翚。他們在藝術思想上的共同特點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筆法視為最高標準,這種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認可和提倡,因此被尊為“正宗”。“四王”以山水畫為主,各自畫風略有區別,又以師承關系,分為“婁東”與“虞山”兩派,影響了后代三百余年。又稱“四王”畫家、清初四王。
他們在藝術思想上的共同特點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筆法視為最高標準,這種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認可和提倡,因此被尊為“ 正宗”。“ 四王”以 山水畫為主,繪畫具有“ 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氣,涵養一顆平和仁愛之心,而這一形式離不開精深的筆墨造詣。各自畫風略有區別,又以師承關系,分為“婁東”與“虞山”兩派,影響了后代三百余年。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清初宮廷畫風的主要代表,與王翚,王鑒,王原祁,形成受皇室扶植的“清初四王”畫派。他們的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初一代。王時敏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婁東派”。清初四王又稱江左四王。四人畫風接近,當時以正統地位雄踞于畫壇。“四王”屬于正統畫派,同時也屬文人畫家,他們倡導南宗的繪畫風格,繪畫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氣,涵養一顆平和仁愛之心。
王時敏系出高門,文采早著,以祖蔭,官至 太常寺少卿 。明清鼎革后,家居不出,獎掖后進,名德為時所重。明季畫學 董其昌 ,少時親炙,得其真傳。于 黃公望 墨法 ,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愛才若渴,四方工畫者踵接于門,得其指授,無不知名於時,為一代 畫苑 領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歲。
王時敏主張摹古,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構圖較少變化。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 王翚 、 吳歷 及其孫 王原祁 均得其親授。
王時敏師古人畫,形體、樣式甚似,但與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樣了,這主要是源于他們精神氣質迥異。王時敏師古人筆法時,更嚴謹、更認真、更規矩,相對來說作的畫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時敏將清初山水畫的臨古之風發揮到了極致。他的《山水》扇面雖是臨古之作,但又能集眾家所長,渾然一體,畫得很有味道。
【王時敏 清 《仿元宋六家山水畫冊》】
王鑒(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園照,元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蘇 太倉人,出生于以衣冠詩書著稱的太倉王氏家族。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后仕至廉州太守,故稱“王廉州”。
王鑒出生于書香門第,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曾孫,家藏古今名跡甚富,豐富的家藏,為王鑒學習臨摹歷代名畫真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摹古工力很深,筆法非凡,擅長山水。與王時敏、王翚、王原祁、惲壽平、吳歷齊名,并稱四王吳惲或清初六家,成為畫壇正宗。為“清初六家”之一。
王鑒是清初正統派的領袖之一,亦與王時敏、王原祁同歸“婁東派”。他在當時聲名煌赫,影響頗大,藝術上又與并稱“前二王”的王時敏淵源相近,風格亦頗多共同點。
【王鑒 清 《湘碧居士仿古冊》】
王原祁,明 崇禎 十五年(1642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卒。字茂京,號麓臺、 石師 道人 , 江南省 蘇州府 太倉 人(今江蘇太倉), 王時敏 孫。婁東畫派 ,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 正統派 中堅人物。享年七十四。
王原祁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喜用干筆焦墨,層層皴擦,用筆沉著,自稱筆端有金剛杵。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并稱“四王”,形成婁東畫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派中堅人物。
王原祁繪畫主要受元代黃公望影響。作畫喜用干筆,先用筆,后用墨,由淡向濃反復暈染,由疏向密,反復皴擦,干濕并用,畫面顯得 渾然一體。清末婁東畫派代表性畫家與畫論家秦祖永 《桐陰論畫》論王原祁:中年秀潤,晚年蒼渾。
縱觀王原祁一生的畫風,其早年跟隨其祖父 王時敏 ,山水畫直接淵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變化豐富,但缺乏生活氣息和真是感受。早期作品如《仿子久山水圖》,為作者三十歲時作品,仿效 黃公望 筆意,出神入化。畫面筆墨簡淡,風格古秀。
王原祁中年時期作品,從摹古中脫出,筆墨秀潤,以《 富春山圖 》為代表,畫面云山秀水,用筆秀雅脫俗,沒色清淡圓潤。后又受王鑒指導,六十歲時作畫能夠“熟而后生”,如七十歲所作《南山積翠圖》,筆墨與設色境界高妙。其用筆鋒穎幻化,真率而意韻高古,生澀之處見純熟。其用色絳翠斑駁,是淺絳和青綠手法的極致運用與融合。畫面中累見筆筆交疊,色色相浸之處,全然不拘小節而直渲天然真趣。
【王原祁 清 《仿古山水冊》】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南省蘇州府常熟人(今江蘇常熟)。清代著名畫家,被稱為“清初畫圣”。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合稱山水畫家“四王”,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
王翚自幼嗜畫,繼承家學,又隨學黃公望 畫法的同鄉 張珂 學畫,很早便表現出非凡的繪畫才能。王翚師從 王時敏 、 王鑒 。但他所畫山水不拘于一家,廣采博攬,集唐宋以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翚在王時敏、王鑒發展南宗畫派的基礎上,借鑒 北宗 的某些技法,比較全面地對山水畫傳統進行整理,形成具有綜合概括性質的法則。
王翚將黃公望、 王蒙 的書法性用筆與 巨然 、 范寬 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因而他所畫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靈動。王翚作畫喜好干筆、 濕筆 并用,而且多以 細筆 皴擦,畫面效果比較繁密。曾說“以元人筆墨,運宋人 丘壑 ,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他早期畫風清麗工秀,晚期則傾向蒼茫渾厚。章法富于變化,水墨與 淺絳 渲染得法。也有評者指出王翚用筆過于圓熟,某些畫則顯得刻露, 墨法 少有變化,構圖略感壅塞。
【王翚 清 《虞山十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