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738次
分類:名家書法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楊凝式唯一的傳世草書作品《夏熱帖》簡介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陜西華陰人。唐末五代時期宰相、書法家,門下侍郎楊涉之子。唐昭宗時進士,官秘書郎,后歷仕后梁、唐、晉、漢、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楊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太子太傅。
楊凝式長于歌詩,富有文藻,尤工書法,并工顛草,大為時輩所推,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晉時,以禮部尚書致仕,閑居伊洛之間,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責也漢時,歷少傳少師。周顯德初,為太子太保,卒于洛陽,贈太子太傅。凝式長于歌詩,善于筆札。洛川寺觀藍墻粉壁之上,題記殆偏。時人以其縱誕,有瘋子之號。
楊凝式《夏熱帖》,紙本,草書
縱23.8厘米,橫33厘米
8行,每行6字不等,共32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數字殘損難識)病?(下二行殘損)。
楊凝式《夏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傳世不多的幾件作品中唯一的草書作品,是他苦于夏天署熱而寫的一封短札。內容大致是,因天氣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密水”表示問候。卷后有宋王欽若,元鮮于樞、趙孟頫,清張照等四家題跋。卷前后及隔水上鈐有宋“賢志堂印”,元趙孟頫,明項元汴,清曹溶、納蘭成德、清內府等鑒藏印。另有數方古印不辨。曾經明內府、項元汴,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初編》《式古堂書畫匯考》《珊瑚網書跋》等書著錄。
這一書帖筆畫雄強勁健,線條較粗者卻沒有臃腫肥軟的毛病,大多用方筆、折筆,顯得剛勁有力;線條較細者也不存在細弱輕浮的毛病,筆力遵勁,點畫飛動。有的筆畫盡情伸展,非常痛快;有的筆畫之間曲折宛轉,緊密相連,氣勢連貫,整幅作品疏密錯落,攲側變化,并且在草書中夾雜了行楷書。
欣賞這一書帖,我們可以發現它在用筆、結體上,與顏魯公書的《劉中使帖》、柳公權的《蒙詔帖》等有相似的地方,都具有筆力勁健、結體寬博的特點,楊凝式正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在行草書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代書法家李建中曾題詩:“枯杉倒檜霜天老,松煙麝煤陰雨寒。我亦生來有書癖,一回入寺一回看。” 表達了對楊凝式書法的傾慕。此帖筆勢雄健縱逸,鋒芒灼耀,結體富于變化而不失法度。
在晚唐書法衰落的形勢下,楊凝式挺然崛起,獨樹一幟,是一代承唐啟宋的著名書法家。他的書風直接影響北宋書壇,宋人對楊凝式頂禮膜拜。“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響。蘇軾評曰:“自顏、柳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
《宣和書譜》等典籍稱楊凝式喜題壁,久居洛陽,好游佛寺道觀,兩百多寺院均有其壁書,風靡一時。如無楊凝式墨跡的寺院,往往會先粉飾其壁,擺放好筆墨、酒肴,專門等楊凝式來題詠。楊“若入院,見壁上光潔可愛,即箕距顧視,似若發狂,行筆揮灑,且吟且書,筆與神會。書其壁盡方罷,略無倦意之色。”
黃庭堅至洛陽遍觀僧院壁間墨跡,他說:“楊少師書,無一字不造微入妙,當與吳生(吳道子)畫為洛中二絕。”又說:“有晉以來,難得脫然都無風塵氣似‘二王’者,惟顏魯公,楊少師仿佛大令爾;魯公書今人隨俗多尊尚之,少師書口稱善而腹非也。欲深曉楊氏書,當如九方皋相馬,遺其玄黃牝牡乃得之。”此后,書壇以“顏楊”并稱。連挑剔的米芾也贊其“天真縱逸”“如橫風斜雨”等等。
楊凝式《夏熱帖》
局部放大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