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567次
分類:名家書法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張雨《詩軸二幅》高清附釋文簡介
倪瓚評謂張雨:“本朝道品第一。”
張雨詩文書畫在元代都很有影響,且名重一時,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后在趙氏指點下上追李邕,并旁涉懷素、米芾。袁華評謂:“貞居先生清詩妙墨,飄飄自然有一種仙氣,信非沉俗中人也。”他是趙氏門墻中能夠自成一種風氣的代表。
皇慶元年(1312年),張雨30歲登茅山(江蘇句容縣句曲山),受《大洞經》,豁然有悟,并從王壽衍真人入杭州開元宮。在杭州,張雨得以拜見回吳興為先人立碑的趙孟頫,并侍趙孟頫學書。
皇慶二年(1313年),張雨又隨王真人入覲大都,以詩風清麗名震京華,與在京的趙孟頫、楊載、虞集、范槨等友善,并拜在虞集門下。不久,張雨父卒,在回杭州守廬三年后,辭去杭州福真觀主持,隨茅山四十五代宗師劉大彬至茅山學道,曾主修《茅山志》。六十歲時他脫去道袍,埋葬冠劍,還其儒身,隱居杭州,時往來于三吳,與楊維楨、黃公望、倪瓚、俞和等文士交游酬唱。
::張雨(zhāng yǔ)==(1283年-1350年),元代詩文家、詞曲家、書畫家、茅山派道士。舊名張澤之,又名張嗣真;字伯雨,號貞居之,又號句曲外史。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詩文、書法、繪畫,清新流麗,有晉、唐遺意。曾從虞集受學,詩才清麗。年二十棄家為道士,居茅山,道名嗣真,道號貞真子,又自號句曲外史。師事茅山宗師許道杞弟子周大靜,后師事玄教高道王壽衍,居杭州開元宮,與當時文士如楊維楨、張小山、馬昂夫、仇山村、班彥功等均有唱和往來。傳世書跡有《臺仙閣記》卷(現藏于上海博物館)、《題畫二詩》卷(現藏于故宮博物院);著有詩集《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五卷;
《絕頂新秋詩》
張雨 / 詩軸其一
▼
元代,張雨書唐人絕句《絕頂新秋詩》詩軸,154.3x34.3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為張雨最早一件豎幅作品,為其晚年(1341年,即59歲)所書。本幅行書,運筆放縱,流轉自如,勁健灑脫,用墨濃,時而枯,淋漓痛快。結體圓實,行筆瀟灑之處,仍見早年學趙孟頫的跡象。
【釋文】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松露濕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大元至正辛巳,張雨)
::絕頂(jué dǐng)==最高峰;
::翻(fān)==越過;
::松露(sōng lù)==松樹枝葉上的露水;
::翠微(cuì wēi)==青綠的山色,也泛指青山;
::開(kāi)==打通;開辟;
《登南峰絕頂》
張雨 / 詩軸其二
▼
元代,張雨書《登南峰絕頂》詩軸,紙本,108.4x42.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緣云覓路作清游,身似饑鷹曉脫韝。一上怒臨飛鳥背,載盤驚天巨鰲頭。神來甲帳風飄瓦,月墮下方鐘隱樓。為問登高能賦者,陸沉誰復灘神州。(登南峯絕頂)
::緣(yuán)==沿著;
::覓(mì)==找;尋求;
::韝(gōu)==臂套,用皮制成。射箭﹑架鷹時縛于兩臂束住衣袖以便動作;
::鰲(áo)==是古代傳說中海里的大龜或大鱉;一種說法是龜頭鯉魚尾的魚龍;另一種說法是海里的大龜;還有一種說法是龍之九子的老大,相傳“龍生九子,鰲占頭”,為龍頭,龜身,麒麟尾;
::甲帳(jiǎ zhàng)==漢武帝所造的帳幕;
::賦(fù)==寫作,寫詩詞歌賦;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