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手札】
描繪山水,不僅是對自然美的呈現,更是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挖掘與表達,在從事美術工作的數十年里,這也成為我創作與探索的重心。由于在大學學習的專業是油畫,我深知油畫顏料在表現自然光影方面優勢明顯,特別是在描繪我的家鄉洞庭湖畔“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的氣象時,能夠將秀美的湖光山色刻畫得纖毫畢現、五彩斑斕。如我早期創作的油畫作品《半邊月亮》和《月魂》,便是運用寫實的手法還原自然中的光影特征,以求忠實呈現家鄉風貌。這一時期,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才能表達超越現實的審美境界,在各種嘗試與比較后,我開始了漫長的中國畫創作探索并持續至今,這一過程為我帶來了許多收獲。
為了使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更加豐富,我在筆法、設色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嘗試:以簡筆勾勒歸納出自然界的山形水勢,力求使線條干凈、有骨力,同時運用積墨、積色等手法,營造疏密、虛實的對比效果。特別是在青、綠、赭、紅、橙等色彩的運用上,既體現出對自然光影的直觀感受,又有對山水形象的簡練概括,嘗試以豐富的繪畫語言表達內心的審美秩序,賦予自然山水以中國人文精神。
進入水墨畫的創作領域,我首先體會到的是水、墨、色三者的交融。宣紙之上,墨在跑,色在追,水在滲,它們的流動速度各不相同,下筆之后唯有等待。等待它們在宣紙上“安營扎寨”的過程中,我的手心常常沁出汗,像在靜候一名初生的嬰兒,有緊張,有惶恐,更有喜悅與期待。
水、墨、色三者的相互作用所帶來的萬千變化,促使我開始了對于不同繪畫媒材的創新探索,只求為意境的營造提供更多可能性。我嘗試將無紡布托在宣紙之上,再將其繃于畫板,然后直接在無紡布上進行創作。因無紡布具有高度的透水性,當畫筆在布面上游走時,墨色會先被下層的宣紙吸收,反復運筆使下層宣紙上的水分達到飽和后,它們就會溢出到無紡布上。經過反復實踐與改良,這種繪畫方式逐漸造就了一種特殊的畫面質感,猶如磨砂玻璃般的視覺效果。這一質感不僅源于墨色在宣紙與無紡布之間的滲透效果,也來自無紡布特有的表面肌理。我的中國畫系列作品“暖日和風”“靈山秀水”“二十四節氣”等便運用了這種新的創作方式,力求在表現月光下的水面及山林等意象時,呈現出別樣的韻味,凸顯靜謐而崇高的視覺感受。同時,反復著墨、層層暈染的繪畫方式有效提高了畫面的色彩飽和度與純度,在豐富畫面層次的同時,心中意象以更為厚重、飽滿的面貌躍然紙上。
之后,我試圖將探索更進一步,借鑒了中國畫色破墨、水破墨、色破色等方式,將調配好的色與墨潑于平鋪的畫板上,萬千變化就在一瞬間。等待顏料干透后,我根據色與墨的深淺濃淡,依照鬼斧神工的自然痕跡尋找胸中丘壑。這一過程存在無數的偶然,氣溫、濕度及力度等因素都會影響畫面效果,每一次創作都是與自然的合作,讓我欣喜無比。通過一系列的試驗,我在傳統水墨的審美基礎之上融入了許多油畫、水彩畫的技法和當代藝術的構成關系,使得我的創作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能激發無限的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而畫面意境的營造,還需畫家擁有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思維。創作者需通過多樣的手法,賦予自然景觀以新的視覺形態與文化意義,為觀眾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而在國際藝術交流中,為搭建起藝術家與海內外受眾之間溝通的橋梁,更需要創作者將人們的共通情感、共同關切進行視覺化提煉,將時代元素與中國審美融入現代化的藝術表達,為中國畫走向世界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劉云,系湖南省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副會長)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