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97次
分類:蘇軾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蘇軾《黃州寒食帖》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 蘇軾書法 黃州寒食帖 蘇軾 蘇軾黃州寒食帖
- 支 持:
- 分 類:蘇軾
- 大 小:
- 版本號:
- 下載量:397次
- 發 布:2023-02-12 09:29:20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中華十大傳世名帖:蘇軾《黃州寒食帖》簡介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他的行書《黃州寒食貼》,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詩帖》紙本,高33.5厘米,寬118厘米。行書17行,129 字。為蘇軾被貶黃州后三年即元豐五年(1082年)所書。后有黃庭堅、董其昌等人跋記。曾入清內府,現藏臺北故官博物院。這幅書法書寫了蘇軾的自作詩兩首,表達了蘇軾被貶黃州之后,孤寒苦悶的心情,是書法情感表達的上乘之作,歷來為書法愛好者所學習。
蘇軾此帖書法氣韻彌漫,真情實感溢于紙上,讀來讓人感同身受,深深的為蘇軾這位偉大的書法家文學家所折服,也深切的體會到了蘇軾當時的郁悶心情。
蘇軾的書法主要取法二王、顏真卿、蔡邕、楊凝式等前輩書家,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用筆厚重,線條筆畫神采自然流暢,體現了北宋文人書法的特點。作為書法家的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倡導者與實踐者,他所提出的“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無意于佳乃佳”的藝術觀點對宋代乃至以后的行草書風影響巨大。一個“意”字,讓我們自然聯想到諸如“意趣”、“意味”、“意態”、“意境”等審美形象的意趣。
蘇軾書法的筆法清新凝重,大體上筆畫橫細豎粗,轉折筆畫遒勁,點畫精致凝練。用筆粗重纖細并用,對比強烈。在用筆方面,《寒食帖》中,每個字無不落筆沉著,行筆澀進,提、按、轉、折凝重,收筆圓融,筆畫雄渾勁健。蘇軾用筆多偏側,行筆簡便,筆法隨意而出,其線條樸實無華,別具一格。就《寒食帖》而言,其筆法多取于顏真卿。
此貼結體字形偏扁,但不失生動活潑,結體也變化多姿,有的豎筆拉長,字形變化也有收有放,總體而言書法結字渾厚大氣,穩重如山,有一種傳統士大夫凜凜不可侵犯的氣勢。從結體上來看,《寒食帖》字多取橫勢,體勢寬博而多變。論及結字,黃庭堅曾用“石壓蛤蟆”的比喻,形象地勾畫出蘇字結體扁平的特點。在結構方面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參差錯落。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前三行結字以扁平為主;第四行、第五行,結字緊密,筆畫肥厚的風格體現明顯;至“蕭瑟”二字,筆勢放開,字形闊大,字形出現正斜交替變化。
黃州寒食帖的章法字距緊密,行距開闊,整體章法疏朗而不悶塞,整體氣息流暢,筆隨心動自然婉轉,通過字的大小,字形的長短粗細對比,筆劃的粗重纖細對比,形成了變化多姿,自然天成的書法章法,通過整體章法氣息我們也能夠體會到,蘇軾被貶黃州之后寒食節苦悶的心情,所以這是一副情感交融的書法名帖,這也是成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重要原因。
蘇軾作書,喜用濃墨,《寒食帖》也是如此。用墨過多,極易產生“墨豬”,蘇軾卻能通過轉折處重按然后迅速轉折,產生一種凌厲、勁健的效果。加上墨色黝黑發亮,更是奇異誘人。
學習蘇軾的書法,主要是學習他那種文人書法的精神風骨和宋代尚意書法的韻味,體會蘇軾書法的意趣,后世學習蘇軾書法的書法家也比較多,可見蘇軾的書法在后世是挺受人們喜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