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5日,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20世紀藝術”夜場拍賣和日間拍賣落槌,共取得8.13億港元的總成交額。這一結果好似當代藝術藏家的一顆定心丸,似乎也使3月以來被“次貸危機”、“金融動蕩”陰云籠罩的藝術市場撥云見日。比較香港佳士得當代藝術2006年和2007年同期拍賣 3.1億港元、6.9億港元的成績,加之次貸危機對領域不可忽視的影響及近來內地拍賣公司平平的春拍表現,香港佳士得取得這樣的結果自然令人關注。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美國藝術信托基金會APT亞洲執行長楊心一。
二三線藝術家作品價格上升從本次拍賣看,二三線藝術家作品成交不錯,藏家對價格高的作品已經很保守,眼睛變得很尖很挑剔,如果不是特別精的作品,藏家還是會收手的,大概也可以解釋紐約拍的不是特別好的原因。這說明家整體素質在提高,大環境不景氣只會讓家變得更謹慎。如果買不到一線藝術家特別好的作品,他們寧可轉向二三線的作品或者日本、東南亞的作品。
香港地緣優勢凸顯
楊心一表示,雖然以往公認中國當代藝術重要購買動力一直是在歐美,紐約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藝術中心,也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價格標桿,紐約蘇富比拍賣結果平淡引發中國當代藝術泡沫化的爭論。但這次香港佳士得拍賣表現上佳,這傳遞出幾個信息,從去年開始,很多國內外的拍賣公司就把重心轉到香港,在佳士得或蘇富比進行拍賣期間,其他公司專門赴港進行預展甚至拍賣,比如北京保利公司、中國臺灣的一些拍賣公司等。也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博覽會登陸香港,香港已經開始被塑造成一個當代藝術的“嘉年華”。香港本身在拍賣和藝術機制上的完善吸引著全亞洲的買家,這次佳士得拍賣場上來自兩岸三地的人特別多,無論是救場還是淘金,或者對佳士得這次有點決一死戰感覺的拍賣感到好奇的原因,總之大量炒家、藏家齊聚香港。
據楊心一觀察,這次拍賣競標或成交的以臺灣買家居多,臺灣買家成了亞洲賣場的主要客戶。他認為這也恰好解釋了以嘉德為代表的內地公司業績不是特別好的原因,對臺灣買家來說,專門為一個拍賣來北京太遠,相比之下香港的地域優勢更加明顯。
資金轉向亞洲當代藝術這次拍賣中,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藝術家作品價格上升速度非常明顯,此次拍賣會打破近50項畫家世界拍賣紀錄,當中包括29項日本畫家世界紀錄、10項韓國及10項印度畫家世界紀錄、5項中國畫家世界紀錄及1項臺灣畫家世界紀錄。
楊心一認為亞洲當代藝術的市場已經開始崛起,最近很多交易商和畫廊在投資日本、韓國、東南亞作品。投資板塊移動代表資金的移轉,當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達到幾百上千萬時,實際沒有更多的市場空間了,資金的趨利本性決定,把資金拿去投資價格相對還不那么高的藝術品是很自然的趨勢,有越來越多的藏家到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等國家收購作品。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后藝術品市場價值一直被嚴重低估,但它與國際接軌程度相當高,這樣在完善技巧背景下產生的日本作品必然吸引投資者。而東南亞作為全球人口密集區域,其后勁也被看好。加之這些地區作品價格便宜,也是吸引買家的重要原因。
但要注意的是要真正了解這些藝術家,日本價值是由日本的藝術機制和體制所指定的,華人買家能否參與進去是很大的問題。如果華人買家的參與只是把價格抬上去了,但無法參與這些藝術家的學術推廣,那么這個市場還是危險的。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