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版畫作品亮相時間較晚。上世紀90年代,國內幾乎看不到名家版畫作品,這主要是藏家對版畫的價值認識不夠。
走紅國際拍壇
在國際上,名家版畫卻走紅拍賣市場,如畢加索的版畫作品在國際拍壇上一再創出天價。1973年畢加索逝世時,其作品《裸女》在華盛頓拍出100萬美元天價。他的其他名畫如《鏡前的姑娘》、《夢》等,在歐洲拍賣市場上則以數1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2004年,畢加索的版畫《節儉的一餐》又以62.12萬英鎊成交,刷新了版畫拍賣的新紀錄。相反,國內直到步入21世紀后,市場上才陸續出現版畫作品。
國內奮起直追
2002年,中國嘉德春拍推出了一件明末清初八色套印木刻版畫《繪像三國志》,最后以49.6萬元成交,創出了歷年古籍版畫單冊拍賣的最高紀錄。
近幾年,版畫作品陸續在國內拍賣會上露面。2003年北京中國書店春拍中,1962年創作的木刻《玉帶橋》,經來自北京大學的兩位意大利留學生與眾多藏家爭奪,最終被中文名為“翰珊堂”的英裔荷蘭人海德堡先生以1.98萬元拍得。正是這位“翰珊堂”先生,在國內拍賣會上屢屢出手,買走了許多版畫精品。同年,廣州嘉德率先舉辦了國內第一個版畫專場———“1940-2003中國版畫典集”,薈萃60位版畫家的近兩百件作品,涵蓋了木版、石版、銅版等多個版種,最終取得了134.2萬元的成交額和55%的成交率。
早期版畫潛力大
此后,諸多拍賣公司紛紛加大對版畫的投入,藏家們也更加關注版畫的市場價值。2006年5月,在廣州嘉德夏季拍賣會上,有“版畫的拓荒者”之稱的當代名家的《西遞村系列》版畫,以19.2萬元的價格成交。同年,《西遞村系列》版畫全套在北京翰海估價60—80萬元,結果吸引了不少買家踴躍競拍,最終以101.2萬元成交,創出當時國內版畫市場的第一高價。
而在北京華辰拍賣會上,的《周恩來總理》木板和的《劉志丹與赤衛軍》分別以17.6萬元和11萬元成交。這些佳績的誕生,再次吸引了廣大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的目光,使得“藝術北京”———2006大型當代藝術博覽會上的版畫銷量相當不錯,成交量明顯放大。
種種跡象表明,隨著國內藏家對版畫價值認識的不斷提高,國內市場對版畫的需求正在逐步提升,特別是近幾年,名家版畫有啟動的跡象。對此,筆者建議多關注早期版畫,因為這些版畫往往能代表一個時代,因而這類作品投資價值更高、潛力更大。
(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