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胡問遂楷書
圖:胡問遂草書“濯古來新”。這四個字也正是這位書法大家在書法創作實踐方面的主張。
圖:胡問遂草書扇面
本報記者 范昕
今年是我國書法大家和著名書法教育家胡問遂先生誕辰100周年。近日,以“正大氣象”為主題的展覽、學術研討會等紀念胡問遂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在滬舉辦,引發關注。當今書壇,某些所謂的“書法”毫無“法”可言,嚴重誤導了人們對于書法美的認知,而胡問遂的書品與人品恰恰予人以啟示,如清風拂面。
胡問遂書法作品體現出的渾厚蒼茫、飽滿勁健,被評論界概括為一派“正大氣象”。這不僅僅指的是一種筆墨風格,更飽含著一種精神追求,其間充溢著一股整體、規范、陽剛、雄健的力量,催人奮進。在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周志高看來,胡問遂端莊磅礴的書法所蘊含的精神氣質是應時之需。當下的書畫作品需要這樣的“正氣”和“大氣”。也有藝術評論家指出,胡問遂所崇尚并踐行的“正大氣象”的海派書法文化精神,應當成為當下書法界的筆墨風范與精神旗幟。
胡問遂擅長正、行、草書,作品渾厚凝重,雄強駿快,尤其是楷書,一派“正大氣象”。他十分重視“筆力沉雄,氣勢開張。”他認為,筆力,本源于人體,形成于鋒穎,而達之于紙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筆力雄健,必須具備執筆、書寫姿勢、運筆,以及關于筆力在紙上反映等等的正確知識?!皥A筆屬紙,藏鋒下筆”是胡問遂常常強調的,這是他書法創作“筆力沉雄”“遒勁端嚴”的用筆基礎。他常常以“端嚴中正,以拙為巧”來顯示“寬博雄健,氣象正大”,下筆往往見運腕之神效,展書法之壯觀。
潛入數千年書壇之長河大海,又從“古”海里真正游出來,游上來,抵達新的彼岸
對傳統的系統叩問,對經典的虔誠致敬,可謂這種“正大氣象”精神中重要的表現。
“今天我們理解的海上書派,是以帖學為根基的。看了這次集胡問遂‘家底’的紀念展覽之后,我發現他在臨帖以外,還臨摹了很多摩崖石刻,可謂南帖北碑一網打盡。”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看來,胡問遂書法作品最終呈現出的“正大氣象”,與其遍臨百家、轉益多師的實踐分不開。
藝術評論家王琪森指出,胡問遂對海派書法經典的展示是博采眾長、法帖效碑、自成系統的?!八目瑫⒆阌陬佔郑詤W、柳、虞、褚,筆法遒勁質樸,結體嚴謹端莊,后取法于北碑碑刻,筆調爽辣駿利、強悍豐茂,結構意態從容、疏密有致。他的行書從王字顏書出,效米芾之恣肆,步蘇軾之氣韻,法山谷之灑脫,并參碑之金石質感,鋒穎之利中見氣勢酣暢、跌宕雄健中見意韻內涵。其草書服膺于王之《十七帖》,追悟張旭之勁健豪放,取用懷素之瀟灑不羈,飄逸奇譎中見暢達靈動。由此形成了帖形碑質、寬博雄健、氣淳質厚的‘胡氏書法’整體風格,從而將海派書法經典的展示達到了一種時代的高度?!?/p>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胡問遂所有的臨摹中都有他自己的特點。在胡問遂的書法作品中,盡管能找到多種傳統經典的影子,但書家的主體意識始終貫穿其中。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丁申陽坦言,胡問遂的書法“無不將自己的激憤、快慰、憂思等極為復雜的情感熔于一爐,風格獨標,情至象生。而筆沉鋒健,力透紙背,則是他的一大特色,其結體單正,端莊肅穆也正體現了其書法廟堂之氣,正大之氣?!?/p>
“濯古來新”,是胡問遂在書法創作實踐方面的主張。對此,書法篆刻名家韓天衡曾在為《胡問遂書法集》所作的序言中作出詳細解讀:“對這四個字我理解為要從書壇的此岸走向令人神往的彼岸,就得好好地‘下海’,只有‘下?!?,下三千年書壇之長河大海,博擊于洶涌波濤之間,駕馭于峰頭浪口之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戰勝寂寞,戰勝自我,不計功利,不計成敗,或許才能由‘古’海里真正的游出來,游上來,抵達‘來新’的彼岸。”胡問遂也曾說過,臨帖是手段不是目的,學習古人是為了開創自己的書風。他認為,在入帖以后要有所取舍,更進一步正確估量自己的道路,善學者往往取古帖中己之所需要者,而不善學者則多依形描摹隨古人而去。
遵循了書法之“法”,寫出來的字才是美的,這樣的“尚法”“尚美”意識極富當代啟示
在專家學者看來,今天,人們之所以需要紀念胡問遂,不僅僅因為他的精湛書藝,還在于他以極大的文化熱情給予后學“師道”與“書道”。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胡問遂陸續書寫出版《大楷習字帖》《胡問遂行草字帖》《胡問遂臨魏碑四種》《胡問遂十一帖》《小學生字帖》《歐體大楷》 《胡問遂臨九成宮》等,為書法愛好者提供了解中國書法的入門讀本和臨習范本,其中不少出版物影響深遠。胡問遂也曾協助沈尹默籌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并在沈尹默的倡導下創辦前所未有的大型書法學習班。這一書法班辦了三年,學員達4000余人,胡問遂參與擬訂教學大綱,安排教務,擔任主講教師,講授楷書。此外,胡問遂還擔任過上海美術學校國畫系書法教師,上海出版學校美術班書法教師,開辦電視書法講座,拍攝《中國書法》教學影片等。藝術評論家、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如是評價胡問遂:“在世的時候,曾牽動千萬只習字之手,升華千萬人的書法審美情趣。逝世以后,千萬只習字之手和千萬人的審美情趣依然不離筆墨紙硯,并和先生的書道墨論匯聚成絢麗的水墨軌跡、文化風景?!?/p>
長年致力于書法教育推廣的同時,胡問遂留下了大量書法理論研究的心得,時至今日對于書法創作仍有借鑒意義。
胡問遂對于書法基礎相當重視,認為書學技法之學習應循序漸進,不宜躁進。寶島臺灣書法家黃智陽舉例胡問遂在書法執筆、用筆、運腕等問題上的積極研究,“胡問遂提出要寫好字,必須先正姿勢。他說只有學會了執筆懸腕,然后才能進一步去認真練習腕的運動。運腕是寫好點畫的根本方法,能運腕,就能在一筆之中分出點畫的輕重曲直來。關于字的結構,胡問遂則說,初學應講求點畫平正,有程度后應追求點畫所傳達作者之情緒、思想與代表雅俗之境界。”
在黑龍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胡志平看來,胡問遂的“尚法”“尚美”意識極富當代啟示?!吧蟹ā?,指的是崇尚書法的法度———書法之所以為書法,首先是它有“法”所循,只有遵循了這種“法”,寫出來的字才是美的。胡志平對胡問遂在書法著作中寫到的這樣兩句話深感認同:“數十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如果不從傳統的基礎技法入手,鮮有不敗的”“創新必須建立在深厚的繼承傳統功力的基礎上,方始成立。” “尚美”,指的是深信“書法應該是美的”。胡志平直言:“在當下的書壇,有一種現象值得深思,即許多不雅的所謂‘書法作品’竟然堂而皇之掛在了各種場合,并在無形中誤導了很多想要學習書法、欣賞書法的人。胡問遂和他的著作給我們的不啻為一記驚雷。”
令旅美書法家屠新時印象深刻的是,胡問遂重書品,更重學養與人品。他猶記1980年代跟隨胡問遂學習書法時,曾聽先生語重心長地說到書法的功夫在書法以外,“有人為追求個人風格,以黑為渾厚,以亂為多變,以怪誕為奇險,以劍拔弩張為雄強豪放,這種求變創新的精神是可貴的,可惜對藝術存在著錯誤的理解,以不美為美,反映出作者學識素養和水平的問題。不以美為美,嗜痂之癖,肥瘦皆病。這些都和學養有關,不能設想一個思想庸俗、學識淺陋的作者,能夠創作出耐人尋味的作品來?!蓖佬聲r坦言:“我們學書法也好,學胡問遂老師也好,從根本上說,是學做人,學宇宙天地之間真正的道理。在美國,我也常常對自己的學生說,你們學寫書法,不是學著做美國的王羲之,而是通過學習這些中國文化,吸收對自己終身受益的營養。”
有專家指出,胡問遂的書學理論涉及面頗廣,很多涉及技法層面的理論陳述其實都通向“道”的層面,“胡問遂以其明白暢曉的闡發,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向窺探書家人生哲學的大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