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74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淡墨探花”王文治書法欣賞簡介
王文治,這是一個少年天才。十幾歲即以文章書法馳譽江浙,二十幾歲就已名動京城。乾隆二十一年(1756),翰林侍讀全魁、周煌出使琉球,二人仰王文治書名,遂邀其同往,結果琉球人紛紛重金求購王文治墨寶,讓這個26歲的小伙兒書名大震。今天的日本沖繩博物館,仍然珍藏著王文治當年的書作。
王文治《行書臨快雪時晴帖軸》 紙本行書 128×37.5cm 深圳市博物館藏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款署:東晉至今近千年,書跡傳流至今者,絕不可得,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歷代寶藏者也。文治臨。
鈐印:柿葉山房(朱文)、文章太守(朱文)
四年之后,王文治進京殿試,得中一甲第三,這便是日后“淡墨探花”的由來。中進士后,王文治在翰林院混了幾年,和紀曉嵐玩得很好。王文治年輕,憨厚,經常被古靈精怪的紀曉嵐戲耍,給民間留下了不少段子。
王文治《行書張震驀山溪詞軸》 紙本行書 93.50×40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青梅如豆,斷送春歸。小綠間長紅,看幾處、云歌柳舞。偎花識面,對月共論心,攜素手,采香游,踏遍西池路。
水邊朱戶。曾記銷魂處。小立背秋千,空悵望、娉婷韻度。
款署:夢樓王文治。
鈐印:文治私印(白文)、文章太守(朱文)
后來,王文治當上云南臨安知府,今天這件作品,就寫在這一時期。可是在云南干了幾年,他因失察被罷官;后來官復原職,他卻犯了脾氣:愛咋咋地,老子不干了。
此時正逢袁枚壯年辭官養(yǎng)母,王文治此舉也同時被江蘇老鄉(xiāng)叫好。
王文治《節(jié)臨王羲之蜀都帖軸》 紙本草書 128.2×29.2cm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
款署:右軍十七帖。文治臨。
鈐印:王文治印(白文)、曾經滄海(白文)
我們都知道袁枚除了孝敬老娘,還在隨園收了不少女弟子,好吃好喝風流快活。老實巴交的王文治經過辭官一事,也忽然腦洞大開,變得放浪形骸起來了。他愛好音樂,親自教僮仆音律,不管去哪兒,都要帶上歌伶,隨時探討音樂問題。而且王文治雖然長得五大三粗,大眼濃髯,可他偏偏愛上了化裝,經常搞個化裝舞會嚇唬人。當時有人罵袁枚是“九尾老狐”,王文治也曾被如此記載:某太守好以奇法為淫,飾女為男作仆,飾男為女作婢……
不過,王文治并不在意世俗眼光,繼續(xù)歌吹玩耍,每有客來,必歡唱盡興方散。他賣字賺到大把銀子,這些錢都花在歌伶身上,別人勸,他也不聽。
王文治《論書立軸》 紙本行書 128.2×29.2cm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余,于今為天下第一。余書不足學,學者輒偄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余,未為能擇術也。涪翁書實有東坡所不及處,顧推服如此,知大賢未有不虛懷者。
款署:文治。
鈐印:文章太守(朱文)
《中國法書全集》-17-清代2(文物出版社)
王文治有個習慣,當歌聲喧嚷時他比誰都嗨皮,但曲終人散之后,他則調息打坐,默然禪定。似乎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樣子。王文治中年學禪,晚年受戒,法號達無,雖然玩得不像李叔同那么徹底,但也開了從才子到老僧的風氣之先。嘉慶七年四月的一天,72歲的王文治趺坐室中,任妻女子孫百呼不應,靜靜走完了濃墨重彩的一生。
王文治《行書唐人七言禪詩軸》 紙本行書 90×34cm 云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三十年前海上游,水清魚兒不吞鉤。釣竿砍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
款署:丹徒王文治。
鈐印:王文治印(白文)、夢樓(朱文)
王文治書法初學董其昌,在《集王圣教序》上下過很大功夫,他喜用淡墨,重在領略書法風神。錢泳曾評價,王文治“中年得張即之書跡臨摹,遂入輕佻一路,如同秋娘傅粉,骨格清纖,姿態(tài)自佳,而欠莊重。”然而王文治給自己的評價是:“吾詩與字,皆禪理也。”
王文治《行書節(jié)臨黃庭堅尺牘軸》 紙本行書 132.7×60.8cm 云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急足來,伏奉三月六日手誨,審別來侍奉萬福。何慰如之。惠寄鮑詩、揚州集。實副所望。廣陵四達之沖。計得近文字之日極少。然旨甘之奉易豐。又弟甥在親前。此亦人生極可意事。
款署:臨黃涪翁尺牘,夢樓王文治。
鈐印:王文治印(白文)、曾經滄海(白文)
輕佻是輕,禪也是輕,兩者并不容易分辨,別人說你輕佻,你卻自信是禪,這正是王文治的妙處。
人生有很多活法,有人喜歡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有人則愿意跟隨自己的性情,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喜歡王文治,因為他活出了自己。
王文治《行書五律詩軸》 紙本行書 128.5×43.5cm 1781年作 湖南省博物館藏
釋文:高迥山中閣,蕭閑世外人。天花晨供佛,明水夜朝真。殘日將沉海,喬林不計春。煙云與詩思,相對斗清新。
款署:同仁即吐納煙云閣,翌日蓮巢為圖,以紀其勝,而系以詩,余次其韻。時乾隆辛丑陽生之月。文治。
鈐印:王文治印(朱文)、曾經滄海(白文)
王文治《待月之作》紙本行書 129.8×45.2cm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僧樓夕陽下,徒倚聽鐘聲。林氣侵人暗,池光受月明。漸穿風檻入,頓與露階平。犖確山中路,居然玉界行。翠淙閣與潘蓮巢唐耀卿釋無思道省待月之作。時丙午陽生之月。文治。
原詩見于王文治《無余閣集》下,題為《翠淙閣與潘蓮巢唐耀卿釋無思道省待月》。此作為王文治與友人潘蓮巢、唐耀卿、僧人道省等人相聚之時即興之作,行筆流暢且緩急相間,布局得當,偶有淡墨飛白。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見其晉唐功底深厚。
王文治《無江乃邦十言聯》紙本行書 乾隆五十二年(1787)常州博物館藏
釋文:無江海而閑不導引而壽,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乾隆五十二年春三月。夢樓王文治。
此書寫得表里瑩潤,疏淡耐看,神韻溢出,有溫文恬靜之美,與其聯語相得益彰,使書意與詩意相默契。文冶平時喜用淡墨,以表現瀟疏秀逸之神韻,故時有“淡墨探花“之稱。
王文治《書唐寅題畫詩軸》 紙本行書 138×57cm 西泠印社藏
釋文: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
頃見唐解元自題仕女牡丹圖真跡詩佳甚因書之。夢樓王文治。
王文治《題劉松嵐明府湘花圖卷詩軸》 紙本行書 129×44.4cm 甲寅(1794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衰年無福賞湘花,紙上幽姿亦足夸。為命女孫重寫照,國香分影上窗紗。游盡江南春暮天,劉郎風韻勝前賢。河陽空有花千樹,不種幽蘭亦枉然。題劉松嵐明府湘花圖卷舊作。甲寅春二月花朝書于快雨堂中。夢樓王文治。
王文治《行書七言詩軸》 紙本 縱124厘米 橫38.8厘米 田家英小莽蒼蒼齋藏
釋文:天華何必異空華,著袂從教紺唾誇。肯信浮雲隨變滅,未妨游戲算河沙。王文治。
王文治《玉子爐香七言聯》紙本行書 131×28cm 上海朵云軒藏
釋文:玉子半枰敲凈幾,爐香一縷上藏書。書請亦東學長先生法鑒。夢樓王文治。
王文治《行書情文述作七言聯》 紙本行書 125.7×30.9cm×2 南京博物院藏
釋文:情文俯仰懷遷固,述作風流契老彭。
款署:集稧帖,夢樓王文治。
王文治《卿雲愛景八言聯》云龍紋箋 行書 167×30cm×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卿雲在霄甘露被野,愛景當午春風滿庭。夢樓王文治。
王文治《集修禊帖十言聯》 紙本行書 219.5×29.7cm×2 上海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