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17次
分類:蘇軾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蘇軾行書《歸安丘園帖》簡介
蘇軾《歸安丘園帖》紙本行書,25.6×31.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軾啟。前日少致區(qū)區(qū),重煩誨答,且審臺侯康勝,感慰兼極。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耳?無緣一見,少道宿昔為恨。人還,布謝不宣。軾頓首再拜,子厚宮使正議兄執(zhí)事。十二月廿七日。
此帖又名《致子厚宮使正議尺牘》。行書,信札一則。凡十行,計90字。 見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宋四家集冊》。子厚即章惇。章惇,字子厚。
蘇軾和章惇年青時是一對好朋友,章惇比蘇軾大兩歲,卻于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同時中的進士。才華橫溢的蘇軾與章惇惺惺相惜,很快,蘇軾被授予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兩人相距即近,又曾經(jīng)恰同學少年,同科榜友,更重要的是都是性情中人,豪爽仗義,兩人游山玩水,詩詞唱和,留下了許多軼聞趣事。
有一天,兩人同游南山諸寺,因寺有山魈作祟,蘇軾擔心給猛獸送上門作點心,不敢住宿,章惇卻強拉著蘇軾留宿,結(jié)果猛獸也怕惡人,一夜相安無事。第二天,兩人抵達仙游潭,山路崎嶇,山勢險峻,下臨萬丈絕壁,而通往對面的道路只有一架獨木橫橋,這看一眼,就兩眼昏黑,心里發(fā)怵。章惇使壞,在后面推了蘇軾一把,吆喝著走過去在對面絕壁上題字,蘇軾嚇得兩股戰(zhàn)戰(zhàn),最終還是不敢過。而章惇面不改色心不跳,過獨木橋如履平地,然后以枯藤系樹,像蕩秋千一樣飛臨絕壁,在石壁上大書數(shù)字“章惇、蘇軾到此一游”。
蘇軾看得冷汗直冒,目睹了章惇玩命式的冒險,便說“你小子以后必定能殺人”。章惇說“為什么?”蘇軾道“一個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怎會顧忌別人的生命?”章惇聽后,哈哈大笑。果然章惇后來成為新黨黨魁后,黨同伐異、犁庭掃穴,對于政敵秋風掃落葉,一個也不放過。
蘇章二人品性各異,但并不影響他們成為交往深厚的好朋友,以后新黨舊黨之爭的分手揚鑣,那是政治原因。
章惇后來被王安石賞識器重后,逐漸走向政治中心,成為堅定不移的改革派,即使是在王安石心灰意冷后,仍然執(zhí)改革牛耳,從不動搖,是新黨的主將,雖九死而不悔。而蘇軾則初為舊黨,后為新黨,先后為新舊黨所不容,這是個性使然。因此蘇軾的命運注定了多災(zāi)多難,但是縱觀史實,章惇并未在春風得意時對蘇軾背后下絆子,也非蘇軾失勢的背后推手,因政見不同,蘇軾早期被貶幾乎是注定的。相反在導(dǎo)致蘇軾差點丟掉性命的“烏臺詩案”中,章惇對營救蘇軾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御史舒亶為討好新黨,硬是從蘇軾詩中雞蛋找骨頭似的找出了許多反詩,嚴詞彈劾蘇軾。宰相王珪奉若至寶,秉報神宗,請求從快從嚴予以重判。章惇卻向神宗進言,駁斥王珪,認為不能憑空加重蘇軾罪責。蘇軾最終被從輕處理,當然這其中既有太后之功,還有王安石“盛世豈能殺才子?”的勸告,但章惇做為政見不同的對手,并非在此時添油加醋,落井下石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章惇,敢為朋友出頭,敢于仗義執(zhí)言,真是難得。
蘇軾與章惇,一個是新黨主將,一個是舊黨保守派領(lǐng)袖之一,后來因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至于說章惇此后殘酷迫害蘇軾,害得蘇軾亡命天涯,九死一生,章惇是否就是主謀?值得商榷,否則當初“烏臺詩案”多好的消滅蘇軾的機會,章惇又為何不惜犯上,執(zhí)意營救呢?情理顯然不通。
政治斗爭從來都是針鋒相對,你死我活的。兩人也隨著命運,起起落落。
晚年,端王繼位,蘇軾再獲朝廷重用,蘇軾從海南儋耳渡海復(fù)官之日,卻是章惇被貶雷州之時。章惇在執(zhí)政大臣時曾說過“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類話,因而,端王即徽宗繼位,他就慘遭貶謫。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兩個歡喜冤家像上演悲喜劇一樣輪盤賭,結(jié)果誰也沒賭過歲月,不過兩年時間,先后去世。
蘇軾有一封給章惇兒子章援的信,章援是蘇軾的門生,蘇軾曾經(jīng)親自錄取章援為第一名,而章家與蘇家還有姻親關(guān)系,蘇軾弟弟蘇轍的兩個兒子娶了章惇外甥的兩個女兒,蘇軾在這封信中寫道“某與丞相定交四十余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書中雖然展現(xiàn)了蘇軾不計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博大情懷,卻也告訴我們,蘇章之間的分歧,在于政見之不同,至于交惡所導(dǎo)致的挾私泄憤,打擊報復(fù),或多為妄言,章惇并非是蘇軾顛沛流離,命運多舛背后的那只黑手。
《歸安丘園帖》則在元祐初章惇因新黨失勢,被貶斥汝州之際所作。東坡此札乃在元祐元年(1086)十一月章惇被貶汝州初的十二月所作,札中“宮使正議”云云,正合章惇此時新任職街。“歸安丘園”云云,乃在寬慰章惇將赴江湖之壤。考東坡歷年多有“丘園”之想,而倦于反復(fù)無常的政爭。當然,他也是知道章惇的為人和性格的,稱他為“能殺人”的奮勵之士,故帖中云:“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爾?”果然,其后章惇復(fù)起,操持權(quán)柄,官至宰輔。可謂東坡知人。
他們之間的交情,后人無法說得清,我們還是一起再來欣賞局部。
局部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