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05次
分類:王羲之
王獻之書法欣賞《新婦地黃湯帖》
王獻之 書法欣賞 新婦地黃湯帖 王獻之書法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 支 持:
- 分 類:王羲之
- 大 小:
- 版本號:
- 下載量:405次
- 發(fā) 布:2023-06-06 00:52:54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王獻之書法欣賞《新婦地黃湯帖》簡介
王獻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瑯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書法家、畫家、詩人,右軍將軍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得到宰相謝安賞識,歷任本州主簿、秘書郎、司徒左長史、吳興太守,累遷中書令等職,與族弟王珉?yún)^(qū)分,人稱“大令”。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嫁女于太子司馬德宗(晉安帝)。因此曾為、晉簡文帝司馬昱女婿、晉安帝司馬德宗的岳父。
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時年四十三歲 。
王獻之精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在楷書和隸書上有深厚功底。在書法史上與王羲之并稱“二王”,有“小圣”之稱。又與張芝、鐘繇、王羲之并稱“書中四賢”。唐人張懷瓘《書估》評其書為“第一等”。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唐人摹本
縱25.3厘米 橫24.0厘米
日本東京臺東區(qū)書道博物館藏
▼
【釋文】
新婦服地黃湯來,似減。眠食尚未佳,憂懸不去心。君等前所論事,想必及。謝生未還,可(何)爾。進退不可解,吾當書問也。
“地黃湯”是一種中藥名,這是一篇談及此藥的尺牘,與王獻之《鴨頭丸帖》同。王獻之真跡未能傳承至今,作為模本墨跡有數(shù)種傳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黃 湯帖》。全篇書風柔韌兼?zhèn)洌林幇海粴夂浅伞T洳赜谒蝺?nèi)府,高宗 趙構(gòu)題簽。為《淳化閣帖》卷第十所收。經(jīng)賈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寵、文 彭,清代孫承澤、吳榮光、羅振玉遞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 三日,通過文求堂歸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 親王、英和等六家觀記題跋。吳榮光獲此帖時,模刻于所輯集帖《筠清館帖》。2006年春見于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局部
魏晉書家,以“鐘王”而論,王羲之的筆法比鐘繇外拓。以“二王”而論,王獻之的筆法又比王羲之外拓,同時王獻之在行筆委曲取勢處和回鋒轉(zhuǎn)折處,比起王羲之來更加簡便。因此,其字形與體態(tài)圓美、流麗、開放,便于抒發(fā)性情。
王獻之的貢獻不在于開創(chuàng)了外拓的筆法,追根溯源,這種筆法(古人在漢代簡牘的草書中就已經(jīng)運用著)而在于將這種筆法作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并且超越了魏晉名家,達到那個時代的極致。筆法是直接作用于書法風格的,只有當運用這種筆法創(chuàng)制出新的格調(diào),造出新的書法樣式,才具有實在的意義。
此帖通篇節(jié)奏變化很豐富,第一行以獨立簡潔的行書起勢,最初入筆時,速度較緩而稍矜持,“服”字以后,用筆漸見放縱,至第二行用筆已極灑脫,長畫多頓筆,蓄勢后再放筆而行,如“眠”字豎鉤,“食”字長撇,“尚”字第三、四畫,“憂”字第一橫與橫鉤、“前、所”二字的長橫都有此特點。最后一行前三字都是出鋒收筆,“書問”漸緊,至“也”字戛然而止。《地黃湯帖》點畫精謹,技巧動作一絲不茍。雖然是行書,但字字穩(wěn)健,饒有楷法。此帖書法較之《中秋帖》一筆書又規(guī)整了一些。整體看去勻整、圓美、流麗、開拓,敢于抒發(fā)心性,追求自然,是大令法書中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