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span>
下載:414次
分類:王羲之
王羲之《游目帖》書法作品欣賞
- 支 持:
- 分 類:王羲之
- 大 ?。?span>
- 版本號:
- 下載量:414次
- 發(fā) 布:2023-06-23 12:41:42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王羲之《游目帖》書法作品欣賞簡介
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大意:在看到你另寄來的信,描述到蜀地那里山山水水諸多奇景,感到揚雄的《蜀都賦》、左太沖的《三都賦》都不是太詳備。蜀地確實多有奇妙之處,越加令人興起想飽覽景色、暢游意足的念頭。若有去的結(jié)果,會告訴你派人來接,人數(shù)不要多,到的時候再詳敘,等待這個日子的到來,真有度日如年之感。猜想你鎮(zhèn)守蜀地,一時沒有調(diào)動的道理。所以想借著您還在蜀地的機會,一起登汶嶺、峨嵋而歸,那誠然是件不朽之盛事。暫且只敘這些,但心已馳往蜀地了。
《游目帖》最后的亮相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紙本摹本,11行,102字,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數(shù)較多的一件。此帖書法一向廣受贊譽,被認為是王羲之草書最杰出作品。有書法愛好者評價此帖:“妍美而不柔媚,矯捷而不輕佻,求雄強而不強作怒張,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泵鞔叫⑷娓窃u價道:“《游目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蹈厲,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p>
讓眾多書畫收藏者痛心的是,這一珍品卻毀在二戰(zhàn)的炮火中。
1945年8月6日早晨,日本廣島。三架飛機飛過廣島上空。
8時15分,一顆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火球迸出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八倍的輻射熱,在爆炸中心1.6公里半徑內(nèi),鋼架軟癱,混凝土化為齏粉,砂子熔結(jié)為玻璃體,樹木變成焦炭,人體化為灰燼。爆炸三分鐘后,天空中落下黏膩烏黑的輻射雨,帶來致命的核塵。
住在廣島的安達萬藏一家,被政府提前疏散,逃過一劫,卻來不及將倉庫里儲存的物品帶走,《游目帖》就在其中。
《游目帖》經(jīng)歷了中華帝國最輝煌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在清末,它的命運如同這個民族一樣苦難深重,流落異國他鄉(xiāng),最終在以原子彈爆炸為標志的二戰(zhàn)終結(jié)篇中留下了最后一個身影。
這幅曾經(jīng)在京城的樓閣殿宇中存放,被無數(shù)人守護、觀賞、臨摹、覬覦的作品,同清王朝保存的眾多文物一樣,由京城流向天津、上海、廣州,再由這些港口漂流到日本、美國和歐洲,它們的主人也由留長辮穿長衫的中國仕人變成西裝革履的歐式上流人物。義和團期間,它流出北京恭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購,流入日本后,又被廣島的安達萬藏氏購得。
1913年4月9日,日本京都的文藝界人士舉行了“蘭亭詩會”,紀念東晉永和九年癸丑(公元353年)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盛會。到會人士紛紛拿出收藏的珍品公開展覽。安達萬藏也帶著他的《游目帖》赴會,當這幅帖子在桌上攤開時,全場震驚。來自中國的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當時也應邀到場。
然而,這是《游目帖》有據(jù)可查的最后一次在公眾中露面。
有資料證實,《游目帖》此后一直由安達萬藏收藏。1933年,他曾攜原件走訪日本著名漢學家內(nèi)藤虎請求題跋,1934年又印行“珂羅版”的復制品。但是,這是后人所能知道的《游目帖》和它最后這位主人的一切。今年初,日本二玄社在廣島的報紙《中國新聞》上尋找安達萬藏后人,最終找到安達家的孫媳婦。老太太也已經(jīng)80多歲,神志不很清醒,她確認安達的藏品確實都在那次人間慘劇中盡數(shù)消失。
至此,《游目帖》毀于原子彈已成定論,留在世上的僅為三件《游目帖》珂羅版黑白復件(注:珂羅版是一種感光技術,它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沒有通常平版膠印產(chǎn)品無法避免的網(wǎng)點痕跡,因而更為接近原作,尤其在表現(xiàn)中國水墨畫和書法上更是細微逼真)。
在原帖已毀的情況下,其價值已同真跡。
《游目帖》前世
《游目帖》本是書信,是王羲之中年時期與益州刺史周撫往來書信中的一封。全帖102字為:
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zhèn)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
譯為白話,大意就是:“您信中所說的巴蜀山川的種種奇勝之處,揚雄《蜀都賦》、左思《三都賦》都沒有記敘。貴地山川奇異,更使人感到游覽觀瞻才能意足。可以成行,當請閣下迎接,如果遲誤這一機會,真當度日如年了。足下鎮(zhèn)守巴蜀,朝廷不會有調(diào)動之理。真想趁閣下在巴蜀任上時與您一起登汶嶺、峨眉山而還,那才是不朽的盛事?!?/p>
這封普通信件,由于主人書法之精湛,一完成即頓成珍品,在以后的歲月里成為任何執(zhí)掌中華帝國政權的帝王將相覬覦之物。
唐貞觀初年,太宗李世民下詔命人拿出內(nèi)府金帛到民間廣泛搜集王書真跡,最終找到三千多張,其中就有《游目帖》。
北宋淳化三年,太宗趙光義下旨鐫刻的一部古代書法叢帖,《游目帖》也被收錄其中。
明初洪武年間,《游目帖》為一個名為鄭濟的人所得,邀請方孝孺為其作跋。方孝孺稱此帖“寓森嚴于縱逸,蓄圓勁于跳動,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驚嘆自失”。
明末,《游目帖》又流傳到收藏家徐守和手上。此時的《游目帖》幾經(jīng)顛沛,灰塵蒙蔽,受損已經(jīng)非常嚴重。徐守和收得此卷時“印識累累,瞇目難辨”,洗去浮垢,重新裝裱。徐守和在題跋中寫到,此帖用晉代冷金紙寫成,洗去浮垢后方見“貞觀‘印’硃暈沉著,深入紙膚,隱隱不沒”,其余唐宋間諸印也一一辨明。
到清朝乾隆十二年時,乾隆帝又從民間重獲此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乾隆最喜《快雪時晴帖》,得此帖后稱其與《快雪時晴帖》“難為伯仲”,并多次題跋鈐印。咸豐、同治年間出賜恭親王奕,后又傳給奕次子載瀅。
至此《游目帖》結(jié)束了它長達1300多年的顛沛流離,入住恭王府,重登廟堂,被重重看護,和這個帝國共享最后一個半世紀的太平歲月。
義和團事件時從恭王府流出,辛亥革命后到日本,被廣島縣安達萬藏收藏,1945年被毀于原子彈轟炸,現(xiàn)僅1925年復制本留下。
大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