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11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為什么中國書法是世界上最美的藝術?簡介
當鍵盤取代筆墨,當微信取代書信,在情緒只能用符號表達的今天,我們是否會懷念曾經那個鴻雁傳書,字如其人的年代。
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都已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而「漢字」作為現存幾乎唯一的象形文字,歷經幾千卻延用。書法更是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和符號,漢字承載了悠長的歷史記憶,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演化傳承。每個時代的書法特點,甚至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美學精華,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
讓我們跟隨時間的腳步,回到那個書寫有溫度的年代,領略那份「興來灑素壁,揮毫如流星」的筆墨之意,回溯那份傳承至骨的書法之魅。
2019年12月3日舉行的北京保利秋拍
「仰之彌高——中國古代書畫夜場」中
元代王蒙《芝蘭室圖》最終
以1.4605億元領銜
▼
王蒙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同稱「元四家」。不僅以寫景稠密、焦墨渴筆的山水畫見長,同時作為趙孟頫的外孫,書法造詣極深,將書畫融于一爐。
后世倪瓚 贊其:
筆墨精妙王右軍,澄懷臥游宗少文。
王侯絕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縱觀《芝蘭室圖》,畫面只占了約1/3篇幅,其余后世名家的題跋書法,也極其引人矚目,為其增光添彩。
縱觀中國古代書法,光拍賣價格超過1億的就有十余幅,包括2010年以4.37億拍出的,北宋著名書法家,「宋四家」之一黃庭堅的 《砥柱銘》手卷。
同年以3.59億成交的
黃庭堅《行書十二條屏》
以及3.08億成交的
王羲之草書《平安帖》
手卷等等
漢字的審美特質
漢字早期的審美特質,可以用「破圓為方」來形容。指從字形圓潤的「篆書」,到相對方正的「隸書」的過渡,基本奠定了延續千年的漢字形態。
「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
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刻于牛骨或龜甲上。古人相信動物有靈,就把和自己命運有關的內容刻在牛骨或龜甲上,鉆孔后火烤,根據裂紋判斷吉兇。
「甲骨文」是象形文字
「書畫同源」即文字和繪畫有共同的起源
早期的符號既像字又像畫
「馬」字有鬃毛,「牛」字有犄角
「甲骨文」用刀刻于甲骨之上
粗細疏密不同,有粗獷豪放之美
其中也蘊含著先民祈求上天的期盼
跟「甲骨文」同時出現的,還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上古時代青銅屬禮器,所以金文相對正式。如果說甲骨文是手寫體簡化字,金文就是印刷版美術字。
金文的巔峰之作,乃西周宣王年間所鑄的青銅「毛公鼎」。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之最。現藏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被列為國寶。
毛公鼎及其內金文拓印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文字形式多樣,風格也各不相同。比較有影響力的有秦國的「石鼓文」,刻在造型似鼓的石墩上。
「中華第一古物」秦朝石鼓
秦石鼓文拓印
戰國諸侯爭霸,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后,為方便文化統一和經濟交流,下令「書同文」,命丞相李斯負責整理出統一的規范文字「小篆」,字體長方,粗細一致,筆畫圓轉,精巧秀麗。
為歌頌功德,秦始皇先立《嶧山刻石》;再東行至瑯琊立《瑯琊臺刻石》,皆「小篆」。
秦 李斯《嶧山刻石》拓印
從東漢開始,歷經魏晉直至南北朝時期,書法的五大書體「行草楷隸篆」,即行書、草書、楷書、隸書、篆書皆成熟定型,形態各異,多元紛呈。
「隸書」一波三折,「草書」瀟灑自如
「楷書」法度嚴謹,「行書」行云流水
漢字字體的發展基本完成,以后只是在形體結構處稍作調整,再無顛覆性的突破創新。
行草隸篆四體四條屏古人詠梅詩
其中「篆書」在「發展期」就已成熟,其余四種書體均在「成熟期」才定型。
成型最早的「隸書」秦朝末年已經出現,至漢代發展成熟,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可見其風格的多樣性。
漢隸書《史晨碑》局部
漢代經典的四大名碑
秀中見骨的《曹全碑》
細瘦勁挺的《禮器碑》
方正稚拙的《張遷碑》
遒麗秀美的《史晨碑》
《曹全碑》局部
「隸書」的特點首先是「破圓為方」:橫平豎直,造型方正。
其次是「波磔」:線條飛揚律動,「蠶頭雁尾,一波三折」。起筆圓潤似蠶頭;收筆揚起像雁尾,每筆都有波折的律動感。
雖然這種風格在后來的「楷書」中消失不見,但「波磔」作為一個時代總結性的審美符號,仍然留存在建筑物上。
漢代之后的建筑都有「飛檐」,屋檐拉長翹起如同飛鳥展翅,輕盈活潑。這個形態,跟蠶頭雁尾,和一波三折的隸書非常像。
至魏晉時期,書法進入嶄新階段。
在此之前,漢字的歷史主要由書吏主導,以實用為主。魏晉時期,文人階層在漢字的使用價值之外,又挖掘出了審美價值。
晉人尚韻。晉代書法崇尚意韻,字型優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士大夫階層的清閑雅逸,流露出一種嫻靜淡然之美。
在這個歷史轉換過程中,以王羲之最具代表性,他將漢字從實用的功能性提升到審美境界,由此奠定了「書圣」的地位。
王羲之《快雪時晴貼》局部
兩晉時期書法的繁榮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其中的代表,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蘭亭集序》
風和日麗的初春,王羲之和文人墨客,在蘭亭旁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間飲酒高歌,當日即興作品收錄而成《蘭亭集》。
他們請王羲之寫一篇序來記敘當天的情景,當時王羲之在微醺之時,即興提筆揮毫,一蹴而就,遂成《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書面有涂改修正,不過恰因如此,才保留了「行書」追求「即興之美」的意趣,體現出作者最飽滿,最不修飾的原始情緒。
后世評價《蘭亭序》「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就是形容這種瀟灑自如之美。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有理論著作《筆陣圖》傳世。其中記載,衛夫人曾把王羲之帶到高山大海,讓他從自然風景中領悟一筆一畫。
比如用「高峰墜石」來形容「點」,感受其中蘊含的速度和力量。再用「千里陣云」來形容「橫」,感受其中隱藏的綿延和伸展。
通過書法
學會感知一切自然現象的能力
同時學會開闊的胸懷
這種「感知教育」也是書法的
美學意義之一
王獻之《中秋帖》
隋唐之后直至清代,各種字體發展完備之后,隨著其它因素的引入,書法開始追求個性的表達。通過筆畫、結構等細節的多元紛呈,產生出不同的審美變化。
唐代國力的強盛帶來文化的繁榮,書法也不例外,嚴謹的「楷書」和自由的「草書」相映成趣,都進入全新的境界。
顏真卿《湖州貼》
「楷書」作為相對正式的字體,本身就有楷模、典范的意思。唐代楷書之美,美在法度嚴謹。
從六朝遺法中,蟬蛻而出的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為書法主流,結構嚴謹、氣魄雄偉,尊為翰墨之冠。
唐代楷書石刻《大唐樂達墓志》拓片
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字更堪稱楷模。無論筆畫還是結構都異常嚴謹,橫平豎直,宋《宣和書譜》譽其正楷為「翰墨之冠」。
歐陽詢的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影響深遠,直至今日,學習字形結構的規矩,和橫平豎直的嚴謹,也多從《九成宮》入手。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而顏真卿之「納古法與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則又辟新徑,遂成一家。顏體字橫細豎粗,大氣寬闊,有厚重包容之美。至今牌匾的字體,也多沿用顏體字。
顏真卿楷書《顏勤禮碑》
唐代「楷書」跟「律詩」很像。「楷書」在筆畫和字形上很嚴格,「律詩」在韻律和格式上很嚴格,這者都是嚴謹之美的代表,都成為后世不朽的典范。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唐代書法在建立嚴格規矩的同時,也潛伏著對規矩的叛逆,那就是「草書」,揮灑自如,狂放不羈,更易抒發個性。
懷素 草書《論書帖》
「草書」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不僅書寫灑脫,為人也癲狂,合稱「癲張狂素」。
《新唐書》說張旭嗜酒如命,醉酒之時揮毫潑墨,興之所至甚至用頭發蘸墨書寫,酒醒之后驚嘆神來之筆。
張旭《古詩四帖》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乃草書顛峰。恰如杜甫《飲中八仙歌》所言:「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張旭《古詩四帖》
懷素的「草書」,天馬行空,游刃有余,線條飄逸優美如同舞動的音符。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的《自敘帖》,鉤捺剛勁有力,折轉瀟灑自如。
懷素《自敘帖》局部
「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懷素與書法融為一體,癲狂的進入藝術最高的無我境界。
懷素《草書千字文》局部
而唐代更有孫過庭《書譜》納百川之說而獨樹一幟;賀知章、李隆基力創真率夷曠、風骨婉麗之新境界;
孫過庭《書譜》局部
唐韻律格式嚴謹的 「楷書」
與自由的「草書」相映成趣
是書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唐到宋,美學發生質變。
以繪畫為例,唐代以人物畫為主,宋代以山水畫為主;唐代偏愛大紅青綠鮮艷之色,宋代則以水墨為主,幾乎不用色彩,這也影響了此后千年繪畫的風格走向。
書法是時代美學的集中體現,宋代的書法跟水墨山水一樣,不再追求宏偉壯大的時代特色,更專注于表達自我,追求平淡天真,空靈素凈的意境之美。
「宋人尚意」是宋代書法最好的概括。指追求意境和情趣的表達,至今仍是世界公認最高的品格和風格。
宋代最著名的書法家堪稱「蘇黃米蔡」,「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于韻中求意,直入蹊徑。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端而融合。
米芾行書《珊瑚帖頁》
無論是天資頗高的蔡襄,自出新意的蘇軾,抑或高視古人的黃庭堅,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標新立異的風范,使學問之氣郁郁于毫墨之間,意境卓而不凡。
蘇軾《李白仙詩卷》局部
蘇軾和黃庭堅是至交,黃庭堅打趣蘇軾的字是「石壓蛤蟆」,字形扁而寬;蘇軾就回趣黃庭堅的字是「樹梢掛蛇」,字形細而瘦,其書法個性可見一斑。
蘇軾年輕時字寫的漂亮,43歲因烏臺詩獄被抓,經歐陽修等極力搶救,才被貶黃州。
此時寫的《寒食帖》,是人生跌至低谷后所做。蘇軾已不在意所謂的美,而是一氣呵成自然流暢。這是人生最高境界,「別人笑我太癡狂,我笑他人看不穿」。
很多東西必須在生命不同階段去領悟。
蘇軾「寒食帖」
宋 朱熹《游云谷詩》
從元代到清代,文人畫成為主流藝術,強調畫家全面的文化修養,詩詞書畫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書法與繪畫的結合更為緊密,作品也因此更具個性。
元代書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宗法晉而少創新。在此基礎上,趙孟頫是詩書畫集大成的第一人,他用書法筆法畫畫,即所謂「以書入畫」。比如枯木用篆書筆法,竹子使楷書筆法。
恰如鄭板橋所言:「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
趙孟頫以「云山為師」,在游山玩水間描繪秀麗山川,畫完之后留白處題詩,「先畫后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書畫詩印四絕,名傳中外。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局部
趙孟頫的書法,將鐘繇的質樸沉厚、王羲之的瀟灑蘊藉、王獻之的恣肆流麗以及蘇軾的放逸沉雄融為一爐,溫潤閑雅、遒媚秀逸、風骨內含。
趙孟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所創「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并稱四體,成為后代臨摹的主要書體。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
趙孟頫筆下每字都歷經千錘百煉,功底深厚。但略顯刻意的美,反而失去了《蘭亭序》的那份隨性天真與肆意瀟灑。
趙孟頫《前赤壁賦》局部
趙孟頫之后,元明清三代
繪畫、文學以及書法三者
已經彼此交融,無法分割
元代 張觀 《疏林茅屋圖》
明清時期文人畫進一步發展,藝術家們將書法視為個人性情的表現,開始尋求突破和創新,書法之美也更具個性。
明代書法「以態求勝」。明中期,吳中四家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寵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名播神州。
祝允明 《草書詩帖》
晚明,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追求大尺幅震憾的視覺效果,側峰取勢,橫涂豎抹,滿枝煙云,一改幾朝風貌。
黃道周《致韞生手札》
更有狂者徐渭,精通詩書畫,但一生窮困潦倒,懷才不遇,精神狂亂。因對生命和藝術的強烈熱情,迸發出超越常人的創造力。
傳統文人都是以書入畫,在繪畫中融入書法的筆法,但徐渭反其道而行之,以畫入書,書法雜亂灑脫如同抽象畫。在明清兩代,有許多像徐渭這般個性十足的書法家。
清人尚質,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明末憤世嫉俗的風氣在王鐸、傅山等人的作品中仍時有體現,自我生命力轉化為一種不可遏止的情緒。
清中期揚州八怪集狂放不羈、怪誕險卓于一身,自我張揚之風格于尺牘之間揮灑自如,為歷代所不及。
及至晚清,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傳統的同時,也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變章法結構。
如何欣賞書法?
如今,書法早已退出實用的功能性需求,完全轉向審美的藝術性需求。
作為綜合的藝術,書法集漢字,詩詞,美學,構圖,章法,修養,情感,意志乃至胸懷于一體。可以體現音樂的節奏感,以及美術的畫面感。
米芾 《蜀素帖》局部
書法作為視覺藝術,它的美源自漢字線條獨特的「結構方式」與「書寫方式」。以此為物質載體,表達抽象的審美意念和精神。
梁同書行書 五言詩
「結構方式」即「空間構造」
是書法的「空間特點」
相較于字母文字,方塊字的特有結構,可以把線條按比例組合。因此即使不懂字的內容,依然可以被線條的空間結構和美感所打動。這就是書法的空間特征。
蔡襄《謝郎帖》
「書寫方式」
即書寫時的「連續性」和「節奏感」
是書法的「時間特點」
漢字的書寫具有筆順的規定,即時間節奏的規定。只有如此,各種不同方向、形狀、質感的線條組合之時,才不會雜亂無序。
而且書法要求連貫書寫,如同音樂演奏。這樣才能一氣呵成地表達情感和思想。
蘇軾《歸安丘園帖》局部
古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言:書法落筆第一點,已經決定了字的基本風格。這里起作用的,顯然不是空間構思,而是運動節奏,第一點就是運動的起點。
孫過庭草書《千字文卷》局部
書法作為時間與空間統一的藝術,「結構方式」與「書寫方式」,構成了審美基礎。它的美體現在三個層次:「意境美」、「線條美」和「材料美」,融合統一,彼此升華。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牘》
最底層是 「材料美」
是書法美的物質起點
中間層是 「線條美」
是書法美的形式起點
最高層是 「意境美」
是書法美的精神起點
趙孟頫《赤壁賦》局部
最底層的「材料美」
材料即「文房四寶」對書法的輔助作用。
毛筆用獸毛制成,書寫得法能產生剛健、遒婉、秀逸、凝重、流麗的表現力;
墨汁色澤鮮亮而沉著
干濕濃淡的豐富變化
會產生出生動的墨韻
宣紙的滲化可靈敏地表現出
線條的濃淡枯濕、輕重粗細
三者結合
使線條的表現更加傳神
另外,材料美也包括書法的裝裱。它構成了書法審美豐富的層次和獨特的視角,也可以從中獲得審美愉悅。
趙孟頫 《趙松雪書札》
中間層的「線條美」
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氣韻生動』,要達到此需要「骨法用筆」,即寫出有「結構美」「力量感」和「節奏感」的線條。
晉 王珣《伯遠帖》
首先是「結構美」
古代書論里談書法結構的文章很多,如唐代歐陽珣的《結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等等。
按楷書字型的類別特征規定了書寫平正的合理的原則,但具體創作中,有法而又無法,會呈現出風格各異,千姿百態的結構美。
蔡襄行書《紆問帖》
其次是「力量感」
寫字是力的傳導過程,發力經過肘腕再到手指、筆毫,每個環節,都可能因技巧不足而造成力的散失,要用巧勁而非蠻力。
米芾 《蜀素帖》
「力量感」的關鍵在運動過程,也就是力在各個環節中的處理,在線條中就表現為「逆、蓄、留」三個主要特征,舉例而言。
趙孟頫行書《秋深帖》冊頁
「逆」:歐陽修曾和蔡襄開玩笑,說他的字如同在湍急的河流中撐船,用盡力氣依然還在原地。蔡襄深表認同。這種感覺其實就是「逆」,會顯著增強書法的力度和厚度。
蔡襄《安道帖》
「蓄」:米芾曾言,筆在運行中有意的停頓,能造成意猶未盡的感覺,停頓之后又有意往回收,這樣筆勢的方向和速度就含糊了,會有一種內在隱藏的「蓄」的感覺。
米芾《甘露帖》
「留」:清代梁同書在談書法心得時曾言:寫字時要「處處留得筆住,不使直走」,意思是寫書寫過程中要有頓挫,不可一筆飄過。這種感覺就是「留」。
做到了逆、蓄、留,書法的線條就有了內在的力量。
最后是「節奏感」,即書法表現出的各種對比效果,黑白、粗細、干濕、方圓等等,跟運動關系緊密。
每筆切不可一畫而過,而要在線條的起止兩部分形成互抱的態勢,這就是「節奏感」,體現出來就是粗細的對比。
另外,書法還講究「一波三折」,即線條要有起伏,線條之間應該有間隔,體現出連貫地節奏。這些共同構成了書法的節奏感。
蘇軾行書《渡海貼》局部
所以,「線條美」是書法形式的美,源自書寫者的控制。五指握筆,不均等用力,通過微妙的調節,營造出線條抑揚頓挫的美感。
線條的立體感、力量感和節奏感,囊括了書法線條審美意識的全部內容。
最高層次「意境美」
詩詞有詩詞的意境,繪畫有繪畫的意境,書法的意境分別對應著「神采」、「韻趣」和「詩情」。
「神采」即創作之時流露的個性和表達的精神。比如唐代顏真卿的名篇《祭侄文稿》。
顏真卿生逢安史之亂,唐朝江山岌岌可危,顏真卿家族都投入到平定叛亂的斗爭之中。哥哥和侄子都為國捐軀,《祭侄文稿》就是他悼念侄子的祭文。
顏真卿《祭侄文稿》
即便拋開文章的內容,單看作品的線條布局,就能感覺到其中蘊含的情感起伏,難以抑制的悲憤之情仿佛撲面而來。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相反,對比王羲之在閑適放松的狀態下寫成的《蘭亭序》,線條用筆流暢自如,流露出的是一種輕松悠閑的情緒。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如果說「神采」是書法家的個性,那么「韻趣」就是作品的個性,比如草書里很多筆畫都連在一起,整體感覺很飛揚而瀟灑,這種特點就是韻趣。
衛夫人教導歐陽珣,曾這樣描述書法用筆:要如「萬歲枯藤」「崩浪雷奔」,如「勁松倒石」「長空初月」。即寫字時應心存意象,筆墨才能氣韻生動。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
「詩情」則是從欣賞者的角度而言。書法可以表現人的情感和脾性,欣賞書法之時,抽象的線條也可以引發聯想,勾起情緒。
欣賞書法的姿勢有很多,并無一定之規。可以「先質后文」,忽略書法的外在形式,看重內在精神;也可以「取神棄形」,注重發掘其中體現的精神狀態和思想境界,給人激勵,也可以予人愉悅。
徽宗趙佶 《草書千字文》
可以從線條出發,通過書法的運動感和節奏感,在筆畫中探索情緒的起伏變化,調動自己的人生經驗,感受作者「無意于佳而佳」的情感流露,達到情感的共鳴和升華。
在古代,書法與生活密不可分
如今,書寫工具已經徹底改變
書法也逐漸與現代藝術相結合
開辟出全新的美學和藝術境界
書法跟西方當代
抽象藝術相互結合
一方面西方抽象繪畫
深受漢字書法的影響
如伊夫 ? 克萊因、馬瑟韋爾等,用顏料在白色畫布上,隨意地潑灑出極具律動感的線條。跟書法的草書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Yves Klein
Robert Motherwell
另一方面,書法也受到西方抽象藝術的影響。比如著名藝術家徐冰,曾出版過一本按照古代字體印刷的線裝書《天書》。
貌似普通的古書但細看會發現,上面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原來徐冰把漢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形成一系列無人能懂的字。這種文字看似可讀,但實際不可讀。
徐冰《天書》
后來徐冰還創造了「方塊英文書法」,把26個英文字母改造成偏旁部首,把英文單詞組合成類似于漢字的方塊字,并用毛筆書寫。這種文字看似不可讀,但實際可讀。
徐冰的當代藝術創作,給漢字書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徐冰 新英文書法《毛澤東語錄》
時代變遷,書法似乎已經淡出舞臺,退為一種逐漸邊緣化的藝術形式。
但如今的我們,還是會懷念那《寒食帖》的幡然頓悟,《蘭亭序》的暢快肆意,甚至《祭侄文稿》的悲憤交織,那是一個書寫有溫度的年代。
梁啟超認為:「中國書法的美是線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現個性的美。美術一種要素是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表現個性就是最高的美術,那么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
如今,寫字的傳統境界受到了沖擊。我們在承認和尊重變化的同時,更應珍惜和傳承關于書寫文化的那些彌足珍貴的遺產。
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書法不僅是一種寫字技藝,更凝聚著民族智慧,包含著人生感悟與哲學態度,筆畫之間,魅力無窮。
左右滑動,查看價值 4.37億
北宋 黃庭堅的行書《砥柱銘》
(長卷節選)
漢字之美,形于書而滲之情
書法之蘊,修于心而盡之雅
惟愿我們能提高自己的修養
并能延續這值得驕傲的傳承
顏真卿書
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該有的責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