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span>
下載:236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關山月抗戰主題作品賞析簡介
1938年廣州淪陷后,關山月創作了許多抗戰主題的作品。這些作品無疑是他追隨其師高劍父“為國難寫真”創作理念的體現,細讀作品,我們還能看到30歲左右的關山月如何在創作中將國家危亡的題材與自身藝術特點結合,揚長避短,打磨自己的藝術風格。

關山月 三灶島外所見
創作于1939年的《三灶島外所見》以一種照相式的觀看記錄戰爭的殘酷:右上角敵機掠過,畫面主體是煙火中騰飛的木船碎片、東倒西歪的桅檣和落水呼號的船民,這些不穩定因素強化了畫面的緊張感,突出了人物所處的悲劇氛圍。用筆和設色上注重物體的明暗體積,沒有過于在意傳統的筆墨語言,專注于制造真實可信的凄慘場景,作者面對家國危亡“為國難寫真”的立場顯而易見。

關山月 寇機去后
1939年8月的《寇機去后》是關山月親歷的寫照,也是“再現式”描繪:敵寇戰機空襲之后的城市,昔日和平的秩序被破壞殆盡,僅有斷壁殘垣訴說昔日輝煌,表達對日寇行徑的氣憤和對和平的渴求。畫家細致描繪殘破屋宇,可見中國畫線條的表現力。斷壁殘垣中隱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失地”的標語,強化思想內涵。
另一件1939年完成于澳門普濟禪院的作品《游擊隊之家》:用漫畫手法描繪的4個日寇,猙獰而猥瑣,右邊手無寸鐵的紫衣女子,憤怒而恐懼,一強一弱,喚起觀者強烈的緊張感和對弱者的同情。墻上懸掛的大刀和草帽是反抗者的符號,透過半個窗口隱約可見的戰火,營造一種“國難”的氛圍。程式化的日寇,或以仕女為母本的紫衣女子,表情和姿勢都顯勉強,暴露出青年關山月在人物描繪上的弱點。正如當時評論家所言:“關山月以器物、山水最長,花鳥次之,人物、走獸又次之?!?/p>
以上這些作品相對于關山月成熟期的作品而言,很難說是出色的演繹,但對于一位30歲左右的青年畫家而言,能夠揚長避短表現主題已經值得同行和批評家的肯定。

關山月 從城市撤退 局部
同樣完成于1939年的《從城市撤退》可謂關山月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顯而易見,它與前面作品有著完全不同的筆墨語言和審美情境。撲面而來的是一種蒼茫和厚重的氣質,關山月用干筆擦寫、濕筆暈染,以達到傳統山水畫長卷的“氣質”和“意境”:畫面的主角是那些背負行李、舉家倉皇離開城鎮并逃往郊外安全地帶的難民,但實際上,黑煙四起的城鎮、破敗不堪的建筑、敵機盤桓的空域、代表未知的野外,這些“環境”的筆墨營造遠比細略難辨的“人物”更能吸引觀眾眼球。作者巧妙地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行旅圖”置換為一幅“為國難寫真”的“流民圖”,傳統的繪畫語言結構與新的表現母題相結合,可以看到關山月對自己特點的清醒認識和熟練運用,其個人審美風格傾向已露崢嶸。

關山月 中山難民
在1940年的《中山難民》中,我們可以感受類似《從城市撤退》的空間意象,卻有一種現場觀看的速寫感:遠景中隱現的城市,中景中倒塌的房屋,前景中衣衫襤褸、赤腳席地而坐、流離失所的老人和幼童,似乎是《從城市撤退》的一個剖面圖。廢墟的空間烘托難民的苦難困境,渺小的人物也讓整個畫面空間充滿悲天憫人的冷寂和無助之感。

關山月 《侵略者的下場》 1940年 122.8 cm×94.6 cm 關山月美術館藏
另一件完成于1940年的《侵略者的下場》描繪的是日寇覆滅的場景:前景是枯折的樹干、交錯的鐵蒺藜,中景是深厚的積雪、傾軋的輪車,遠景是象征死亡的烏鴉和泛著血色的天空——帶刺鋼絲網上懸著的鋼盔和“紅膏藥”旗以一種暗示的手法成為畫面的中心。關山月的出色之處在于策略性地把一些具備象征意義的圖像元素——也是他擅長的元素——比如雪景、枯枝、天空,安排在一個方形平面里。對他而言,處理一頂帽子、枯折的樹干比處理一個士兵、敵人更有經驗。畫面的視覺結構是去經驗化和反敘事的,因此,激活了作品的開放性,多變而成熟的手法使關山月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像一位獨立思考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