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246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李可染《萬山紅遍》究竟好在哪?簡介
《萬山紅遍》是著名畫家李可染繪于20世紀60年代的七幅作品,都冠以《萬山紅遍》的題目。《萬山紅遍》長期以來被作為“文革”前期“紅色山水”的經典之作,其政治意味不言而喻。但除去政治性,這幅畫的藝術造詣也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的認可。今天我們就從“一幅畫”的角度出發,再來看《萬山紅遍》。
▲七幅《萬山紅遍》,請將手機橫過來看
《萬山紅遍》共有七幅。第一幅作于1962年,第二幅作于1963年,這兩幅都是李可染在廣東從化創作的。隨后的五幅都是1964年以后在北京創作的。他先創作了四幅,兩幅小的、兩幅大的。后來的第五幅是一幅大作品,是應榮寶齋的邀請,為慶祝建國周年國慶而創作。
看畫之前我們先要“科普”一下所謂的“紅色山水”。傳統的山水畫以水墨為上,即使用色彩也是用淡淡的赭、青、綠進行局部的點然,會意即可。除去宮廷繪畫中“青綠山水”的傳統,很少有人用濃重的彩色描繪山水。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一種新風格的山水畫,其特征是“以毛澤東詩意和革命圣地為軸心題材,以明亮與豪邁的情緒為審美基調”,簡直不能再“紅光亮”了。這一時期除李可染的一系列《萬山紅遍》之外,還有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關山月等很多畫家進行過類似題材的創作。《萬山紅遍》無疑是兼顧了政治與藝術的上乘之作。
先說說《萬山紅遍》的“紅”。很多人說,當年李可染畫這幾幅畫是用上了故宮流出的半斤乾隆朱砂,似乎給這幅畫添上了一筆傳奇色彩。可是七幅大尺幅的山水,還要層層積染,半斤朱砂好像也不太夠用啊!不管朱砂來自哪里,這些畫中滿幅的紅色的使用確實有著開拓創新的重大意義,而且李可染先生的用色非同一般。
▲黃賓虹絕筆《黃山湯口》,從中可看出黃賓虹墨法
李可染在畫面上運用了大面積的朱紅色,并借鑒了黃賓虹的“積墨”法,將朱砂像墨汁一樣由淺入深的層層積染,一種朱砂變化出多種深淺不一的紅色,是畫面于統一中又見豐富和變化。除了墨色和紅色,他沒有使用另外的顏色,這就使得畫面盡管用色濃重,風格依然是純粹的,不落俗套。在濃重的紅色和墨色中留出些許白色作為山間的瀑布溪流和房屋的白墻,一紅一白一黑,對比十分鮮明,令白更加剔透,紅更加燦爛。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巨碑式”山水畫的典范
再來看它的構圖。構圖對于一幅畫來說就像骨骼之于人體,怎么樣能夠在有限的、平面的畫紙上表現出層次豐富的內容是十分考驗畫家功力的。李可染的《萬山紅遍》中使用了“巨碑式”的構圖,每幅畫中,都有一座高聳巍峨的主峰,形成了畫面的主體。這種構圖在五代北宋的山水中就已經有了較為熟練的運用,給人以雄偉肅穆的觀感。李可染的這幾幅作品更是將這種構圖發揮到了極致,連邊角的留白也壓縮到最小。
▲1964年作《萬山紅遍》,上拍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
畫面做了一種平面化的處理,將現實中由近及遠的山峰由下而上的排列在畫面中,乍看像是一座高峰,細看就會發現是多座峰巒前后相排列,背景中墨色和朱砂暈染的小山暗示了向遠處延伸的空間,就為看似平面的畫面添加了一重縱深感,兼具了傳統山水畫中講究的“高遠”和“深遠”。
在那個風云變幻時代,“紅色”的政治性繪畫對畫家來說是無可選擇的選擇,既然可畫的題材有限,就要在這有限的題材中釋放自己無限的藝術激情。李可染其實和當時的很多藝術家比起來是十分“本分”的,連激烈的言論都不曾有過,在這些畫作中,我們首先看到的,還是他對于藝術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