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82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時勢造畫派,中國歷史上那些重要畫派的形成簡介
華夏九州方圓,自古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形、氣候造就了不同的景物風貌,不僅孕育出北方山水之雄奇,南方煙波之浩渺,如詩如畫的山川風致,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精英。他們飽蘸翰墨情懷,揮灑寫意人生,繪就出一幅幅遼闊的丹青畫卷,引領著一個個時代的繪畫潮流。
任時光流轉,墨香不褪,在時代的潤色中,衍生出多元的繪畫風格。今天,讓我們撥開歷史的云煙,看一看在藝術洪流中形成的中國古代畫派。
北方山水畫派
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其實時勢也造就了畫家和畫派!
五代是一個戰亂頻發的時期,特別是后唐以后,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一部分士人為了逃避戰亂,紛紛躲到山林里隱居,結果,一批偉大的山水畫家就在荒山野嶺之中成長起來。這些畫家的繪畫風格相似,性情意氣相投,逐漸形成了北方山水畫的獨特風貌。
李成《寒鴉圖卷》(局部)
由于常年隱居山林,得以時刻觀察真山真水的變化,他們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運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創作,使山水畫在技法、風格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人格化的雄渾意境、剛健蒼勁的筆墨風格,成為這一畫派主要的藝術風格特征。
范寬《雪山蕭寺圖》
北方山水畫派由荊浩開創,關仝、李成、范寬等筆法相隨,他們四人成為北方畫派的代表。雖然同屬一派,卻又各具特點。關仝以“峭拔”見長,李成以“曠遠”著稱,范寬以“雄杰”聞名,自古有“三家三水”之稱。
作為中國山水畫藝術的第一座高峰,北方山水畫派的畫風和理論不僅主宰了北宋山水畫壇,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世研究古代繪畫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形成時期:五代后唐
領軍人物:荊浩、關仝、李成、范寬
代表作品:荊浩《匡廬圖》《楚山秋晚圖》,關仝《山豀待渡圖》《關山行旅圖》,李成《寒鴉圖卷》《茂林遠岫圖》,范寬《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等。
南方山水畫派
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
保大五年(947年)的一場大雪,讓一個畫派的創始人脫穎而出!
這天正值元日,突然天降大雪,南唐中主李璟雅興大發,召集群臣登樓擺宴、賦詩以助賞雪之興。時任北苑副使的董源和宮中其他幾位畫家共同繪制了紀實性大作《賞雪圖》,畫中董源主繪的雪竹寒林尤其得到李璟的賞識,立刻給他升了官。隨著政治地位的升遷,他的繪畫藝術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董源《夏山深遠圖》
董源的山水畫有兩種形式,一是水墨,一是青綠著色。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巧妙地描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極富創造性。這種水墨畫的新格法,得到了巨然和尚的追隨,并被米芾、沈括等人所欣賞,逐漸形成了一種繪畫流派——南方山水畫派。
董源作為南方山水畫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藝術積累、地理條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環境也促成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巨然是董源的親授弟子,他與董源的皴法點苔相近。其山水畫輕嵐淡墨、煙云流潤以及給人以溫潤不露剛拔的感受,也基本與其師類似,可以說,他們對山水畫發展的影響是一致的,故后世將兩人并提,稱為“董巨”。
形成時期:五代后唐
領軍人物:董源、巨然
代表作品:董源《瀟湘圖》《夏山深遠圖》,巨然《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
湖州竹派
心虛異眾草,節勁逾凡木
胸有成竹,愛竹成癡,因為對竹子的喜愛而開創了墨竹畫法的新局面,進而形成一個流派,可謂是真愛了!
文同《墨竹圖》
湖州竹派的始祖文同,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后動筆。在他任洋州(今陜西洋縣)太守時,別人都覺得那里是窮鄉僻壤,避恐不及,文同卻對此地十分滿意,因為這里滿山滿谷到處都是竹林。每逢閑暇便留連于竹海,這使他對竹子有了更多的見解。文同的一些墨竹畫,所畫竹葉,正面用濃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濃淡錯落有致。不僅如此,文同還把葉梢風翻轉折都一絲不茍地畫出來,竹節用勾描渲染而成。文同畫竹,把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畫中,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因此他的墨竹畫寫實而不繁瑣,形神兼備,大受歡迎。同時代的蘇軾等人都學習他的畫法,其后的追隨者則更多,如趙孟頫、管道升、吳鎮等。中國畫壇由此誕生了“湖州竹派”,文同也成了一代宗師。
吳鎮《墨竹譜》
《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畫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宣和畫譜》則進一步指出其作品“拖物寓興,則見于水墨之戰。”“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起源于他畫竹的思想。
形成時期:北宋中期
領軍人物:文同
代表作品:文同《梅竹石》《墨竹圖》,管道升《水竹圖》《竹石圖》等。
吳門畫派
出新意于法變中,奇妙理于豪放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歷來物產豐饒,人文薈萃,除了雄厚的文化基礎,繪畫藝術的根基也頗為深遠。從元代起蘇州就是全國的繪畫中心,當時第一流的畫家要么經常來往于蘇州,要么就生活在蘇州或周邊地區。
沈周《廬山高圖》
沈周一家就世代隱居在吳門相城的陽澄湖畔,他的父親和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可以說,沈周的書畫才能乃是家學淵源。沈周學識淵博,交友甚廣且平易近人,對于向他求畫的人來者不拒,甚至有人拿著仿造他的假畫,求他為之題款,他也欣然應允。他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因而被文徵明稱之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文徵明《江南春》
沈周一直居家讀書,吟詩作畫,流連于山水之間,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一生未應科舉,始終以從事書畫創作為樂。
唐寅《落霞孤鶩圖》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在繪畫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并濟,將南宋的蒼茫渾厚與北宗之壯麗清潤融為一體,其抒發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而變為宏闊平和,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稱一家。此后,他的弟子文徵明、唐寅和仇英等一大批優秀畫家相繼涌現,形成了中國畫壇上一個嶄新的流派——吳門畫派。他們四人也被稱為“吳門四士”。
形成時期:明代中期
領軍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代表作品:沈周《廬山高圖》《桂花書屋圖》、文徵明《江南春》《春深高樹圖》、唐寅《落霞孤鶩圖》《古木幽篁圖》、仇英《金谷園圖》《劍閣圖》等。
虞山畫派
指腕間沖和自在,賞識者應能靜會
這又是一個因帝王青睞而誕生的畫派。
虞山畫派的祖師王翚,出身于文人世家,幼時酷愛畫畫,因為家里窮,便以為畫商臨摹古畫為生計,因此接觸了許多宋元名跡,隨著經驗和閱歷的增長,他取法宋元諸家,對傳統古畫的鑒賞、臨摹的功力造詣極深。清康熙年間,王翚已是頗有名氣的畫家,名聲甚至已經傳到了宮中,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翚在60歲高齡奉詔入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用時三年,終于完成了康熙六下江南的二百米長卷,堪稱清代手卷中的宏篇巨制。康熙皇帝非常滿意,賜給他一把題注“山水清暉”的畫扇,還想給他一個官位。可惜他的興趣并不是做官,但他也因此名聲大噪,被時人譽為“畫圣”。回到故鄉常熟虞山后,他在自己的耕煙草堂中每日以作書畫、觀山水度過余生。
王翚《秋山疊嶂圖》
王翚的山水畫,筆墨純熟,功力深厚,其畫風影響畫壇數百年之久,更被尊為清代集傳統筆墨之大成者。他崇拜元四家,發展了乾隆筆渴墨層層積畫,進一步提高了藝術表現力。他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
王翚的弟子眾多,如楊晉、曹澗、姚濤等,對后世影響頗深。
楊晉《溪山行旅圖》
形成時期:清代初期
領軍人物:王翚、楊晉
代表作品:王翚《漁村晚渡圖》《秋山草堂圖》、楊晉《武陵仙源圖》《南溪歸牧圖》等。
黃山畫派
一室之外,山水而已
清朝初期,一群不同籍貫的明末遺民來到黃山隱居,他們淡薄名利,隱于書畫,潛心體味黃山真景,在“舟車閉塞”的原始山林中,把“天造的仙境”繪成丹青,對當時的畫壇和后來的山水畫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說到黃山畫派,就不能不說梅清和石濤,他們兩個是黃山畫派形成的關鍵人物。誰也不會想到,一次黃山之行,促進了一個畫派的誕生。
梅清《黃山十九景》之一
梅清與畫家石濤是很要好的朋友,石濤曾旅居安徽宣城,他在第一次游黃山后大發靈感,創作了很多以黃山為主題的畫作。梅清看到石濤的作品后,備受感染,作為宣城人,梅清也在1671年第一次登上了黃山,但見千峰競秀,萬壑崢嶸,黃山磅礴的氣勢立刻折服了梅清。自此,石濤和梅清又多次游覽黃山,每次歸來都有大量作品誕生。
梅清筆下的黃山,以黃山的真景作依據,更將自然的黃山升華為藝術的黃山。梅清自認“余游黃山之后,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可見黃山在畫家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位置。由于梅清和石濤的介入,當時的新安畫派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從而形成了人們所說的“黃山畫派 ”。
石濤《黃山圖冊》之一
石濤、梅清、漸江被稱為黃山畫派三巨子,他們不受古法束縛,雖同屬一流派,卻都有鮮明的個性和藝術風格。梅清得黃山之影,石濤得黃山之靈,漸江得黃山之質。
(注:新安畫派是指當時一批徽州畫家互為影響所形成的一個畫派。黃山畫派則完全是根據黃山的外形和內容所決定,經過筆墨鍛煉,抽象出的山水畫類型。)
形成時期:清代初期
領軍人物:梅清、石濤、漸江
代表作品:梅清《宣城二十四景圖冊》《高山流水圖》、石濤《山水圖》、漸江《黃山真景圖》等。
揚州畫派
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
“率汰三筆五筆,胡謅五言七言”,是當時保守派對他們的評價,因為他們筆法不羈、思路奔放,和當時所謂的“正統”畫風迥然不同。而被“正統”譏諷為難登大雅之堂,更不屑一顧的送了他們一個稱號——揚州八怪。然而他們敢于突破藩籬,勇于探索革新,且詩書畫印樣樣精通,在社會上的影響逐漸擴大,繼而形成了南北各地京里京外都知曉的藝術流派——揚州畫派。
鄭燮《蘭竹圖》
揚州畫派,是清代乾隆年間活躍在揚州畫壇的革新派畫家的總稱,這一畫派的共同特點是很多人自嘆生不逢時、志向難舒,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有的做過幾年小官又棄官專心繪畫。他們憤世嫉俗,不向權貴獻媚,重視思想、人品、學問、才情對繪畫創作的影響。畫作主題多以花卉為主,偶爾也畫山水、人物,他們繼承了徐渭、朱耷、石濤的創新精神,主張自立門戶,抒發真情實感,反對當時崇尚摹擬、泥古作風,因而被時人看作“偏師”和“怪物”。
金農《山水人物圖》其一
揚州畫派把傳統的寫意繪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對近代寫意花卉畫的意趣和技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直至現代的齊白石、陳師曾、徐悲鴻、潘天壽、來楚生等人,都從某個側面對其有所汲取。
形成時期:清代中期
領軍人物:揚州八怪
代表作品:鄭燮《墨竹圖》《蘭竹圖》,金農《墨梅圖》《山水人物圖》,汪士慎《春風香國圖》等。
縱觀中國歷代繪畫的各家流派,可謂欣欣向榮,百花齊放,各家風格與筆法自成一派卻又相互交融彼此影響,在創作中不斷地構建出新的繪畫風格。可見藝術的審美都是相通的,沒有絕對獨立的繪畫思想,也沒有單一存在的繪畫技巧,不同時代背景下形成的繪畫流派沒有優劣之分,而相同的審美情趣,讓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綻放出了多元多彩的藝術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