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920次
分類:書法字帖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明代書法家張弼草書《千字文》簡介
張弼(1425~1487)字汝弼,家近東海,故號東海,晚稱東海翁。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奉賢青村)人。明憲宗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為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長于詩文,草書甚佳,被評為“顛張復出”。嘗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著有《東海集》。
張弼常常醉書,故酒酣興發下筆速疾,如驟雨旋風,應手萬變,并可見懷素遺意。張弼認為自己的狂草大字最佳,驗之他的書法,說的也是有道理的,這大約和一個醉字不無聯系。
董其昌評張弼時說:“東海在當時以氣節重,其書學懷素,名動四夷。自是吳中書家倍出,聲價少減。然行狎書尤佳。今見者少耳(《容臺集》)。
今日,我們欣賞張弼草書《懷素上人草書歌》。
張弼《懷素上人草書歌》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明代書法家張弼草書欣賞《千字文》手卷,32.4x866.1厘米,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張弼(1425-1487),字汝弼,號東海,晚稱東海翁。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家住郡城西門外谷陽橋西南。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晉員外郎。因作《假髻篇》諷刺時貴,遭當權者忌恨,被排擠出京,任江西南安知府。南安地當贛粵要沖,亡命者聚山為盜,久為民害。到任后,先后捕滅。大庾嶺為客商貨物往來通道,當地人民從事運輸,賴以為生。后為廣東南雄豪霸侵奪,民眾失業貧困。張弼請準江西、廣東二藩司,予南雄、南安兩地民眾中分其利。嶺路狹隘險峻,難于行走,就將所得商稅,雇工拓寬路基,砌道,架橋,長達30里,嶺路暢通。荒年,開倉平糶,救濟民眾;時疫流行,延請名醫,為民治病。南安府所轄的南康縣,民俗好訟,則嚴懲首惡,殺其刁風;禁誣告,反冤獄。創立“射圃”,親自教民習武,以備盜寇;建社學,創書院,祀先賢,修郡志,以教化南安士民,習俗為之一變。告歸之日,老幼攀轅而送,為建祠塑像。歿后,葬于鳳凰山之陽。
詩文清健。尤工草書,取法張旭、懷素。往往酒酣興發,頃刻數十紙,疾如風雨,矯如龍蛇,欹如墮石,瘦如枯藤。更喜作擘窠大軸,怪偉跌宕,震撼一世,人稱“張旭復生”。四方求書者無虛日,甚至海外諸國,都知張東海之名,前來購求墨寶。時人陸深評其“以草圣蓋一世......素狂旭醉,震蕩人心”。董其昌贊“其書學懷素,名動四夷”。
傳世手跡有《草書千字文》、《草書登遼陽城詩》等(現藏故宮博物院),又有《七絕》詩軸(現藏上海博物館)。后人搜集其草書,于明末刻板保存,名《鐵漢樓法帖》(現藏松江博物館)。著作有《鶴城》、《天趣》、《面墻》、《清和》、《慶云》諸稿及《東海手稿》,后由其子張弘至輯為《張東海先生集》(9卷)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