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511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簡介
吾家有董源龍宿郊民圖。不知所取何義,大都簞壺迎師之意,蓋宋藝祖下江南時所進御者。畫甚奇,名則讠舀矣。
董北苑蜀江圖、瀟湘圖,皆在吾家。筆法如出二手。又所藏北苑畫數幅,無復同者。可稱畫中龍。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皆南宋時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筆法纖細,亦近李昭道,惜骨力乏耳。
王叔明為趙吳興甥。其畫皆摹唐宋高品,若董巨、李范、王維,備能似之。若于刻畫之工,元季當為第一。
高彥敬尚書畫,在逸品之列。雖學米氏父子,乃遠宗吾家北苑,而降格為墨戲者。
倪迂在勝國時,以詩畫名世。其自標置,不在黃公望、王叔明下。自云:我此畫深得荊關遺意,非王蒙輩所能夢見也。然定其品,當稱逸格,蓋米襄陽、趙大年一派耳。于黃王真伯仲不虛也。
畫譜不載司馬君實。予曾見其畫,大類營丘,有小米作一幅配之,宋人題款甚多。因思古人自不可盡其伎倆。
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而王蒙、倪瓚、吳仲圭與之對壘。此數公評畫,必以高彥敬配趙文敏。恐非偶也。
余藏北苑一卷。諦審之,有二姝及鼓瑟吹笙者;有漁人布網捕魚者,乃瀟湘圖也。蓋取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二語為境耳。余亦嘗游瀟湘道上,山川奇秀,大都如此圖。而是時方見李伯時瀟湘卷,曾效之作一小幅。今見北苑,乃知伯時雖名宗,所乏蒼莽之氣耳。
石田春山欲雨圖卷,向藏王元美家,今歸余處。春郊牧馬圖,或曰,趙王孫子昂,或云仲穆。余定以為五代人筆。
王右丞畫,余從李項氏見釣雪圖,盈尺而已,絕無皴法,石田所謂筆意凌競人局脊者。最后得小幅,乃趙吳興所藏。頗類營丘,而高簡過之。又于長安楊高郵所得山居圖,則筆法類大年,有宣和題“危樓日暮人千里,欹枕秋風雁一聲”者。然總不如馮祭酒江山雪霽圖,具有右丞妙趣。予曾借觀經歲,今如漁父出桃源矣。
倪云林生平不畫人物,惟龍門僧一幅有之。亦罕用圖畫,惟荊蠻民一印者,其畫遂名荊蠻民。今藏余家。有華溪勝國時,人多寫華溪漁隱。蓋是趙承旨倡之,王叔明是趙家甥,故亦作數幅。今皆為余所藏。余每欲買山上,作桃源人,以應畫識。
丁酉三月十五日,余與仲醇在吳門韓宗伯家。其子逢禧,攜示余顏書自身告,徐季海書朱巨川告,即海岳書史所載,皆是雙璧。又趙千里三生圖,周文矩文會圖、李龍眠白蓮社圖,惟顧愷之作右軍家園景,直酒肆壁上物耳。
項又新家,趙千里四大幀,“千里”二字金書。余與仲醇諦審之,乃顏秋月筆也
黃子久畫,以余所見,不下三十幅。要之浮巒暖翠為第一,恨景碎耳。
趙文敏洞庭兩山二十幅,各題以騷語四句,全學董源。為余家所藏。
郭忠恕越王宮殿,向為嚴分宜物,后籍沒。朱節奄國公,以折俸得之。流傳至余處。其長有三尺余,皆沒骨山也。余細撿,乃畫錢越王宮,非勾踐也。
李成晴巒蕭寺,文三橋售之項子京。大青綠全法王維。今歸余處。細視之,其名董羽也。吳琚晉陵人,書學米南宮,可以奪真。今北固天下第一江山題榜,是其跡也,所著有《云壑集》。余在京師,見宋人掛幅,絕類南宮。但有云壑印,遂定為琚筆。題尾數行,使琚不泯沒也。
仲醇絕好瓚畫,以為在子久山樵之上。余為寫云林山景一幅歸之。題云:“仲醇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似嵇叔夜。近代唯懶瓚得其半耳。”云云,正是識韻人,了不可得。
余長安時,寄仲醇書云:所欲學者,荊關、董巨、李成。此五家畫尤少真跡。南方宋畫,不堪賞鑒。兄等為訪之,作一銘心記。如宋人者,俟弟書成,與合一本。即不能收藏,聊以適意,不令海岳獨行畫史也。
京師楊太和家,所藏唐晉以來名跡甚佳。余借觀,有右丞畫一幀,宋徽廟御題左方,筆勢飄舉,真奇物也。撿宣和畫譜,此為山居圖。察其圖中松針石脈,無宋以后人法,定為摩詰無疑。向相傳為大李將軍,而拈出為輞川者,自余始。
余家所藏北苑畫,有瀟湘圖、商人圖、秋山行旅圖。又二圖,不著其名,一從白下徐國公家購之,一則金吾鄭君與余博古。懸北苑于堂中,兼以倪黃諸跡,無復于北苑著眼者,正自不知元人來處耳。
李伯時西園雅集圖,有兩本。一作于元豐間,王晉卿都尉之第;一作于元初,安定郡王趙德麟之邸。余從長安買得團扇上者,米襄陽細楷,不知何本。又別見仇英所摹文休承跋后者。
余買龔氏江貫道江山不盡圖。法董巨,是絹素。其卷約有二三丈,后有周密、林希逸跋,貫道負茶癖,葉少蘊常薦之。故周跋云:“恨不乞石林見也。”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李大將軍之派,非吾習易學也。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司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趙伯駒、伯,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躁、荊關、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云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壁,亦云:“吾于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元季諸君子畫,惟兩派。一為董源,一為李成。成畫,有郭河陽為之佐,亦猶源畫,有僧巨然副之也。然黃、倪、吳、王四大家,皆以董巨起家成名,至今{隹及}行海內。至如學李郭者,朱澤民,唐子華、姚彥卿輩,俱為前人蹊徑所壓,不能自立堂戶。此如南宗子孫,臨濟獨成。當亦紹隆祖法者,有精靈男子耶。
畫無筆跡,非謂其墨淡模糊而無分曉也。正如善書者,藏筆鋒如錐,畫沙印印泥耳。書之藏鋒,在于執筆,沈著痛快。人能知善書執筆之法,則能知名畫無筆跡之說。故古人如大令,今人如米元章、趙子昂。善書必能善畫,善畫必能善書。其實一事耳。
余嘗謂右軍父子之書,至齊梁而風流頓盡。自唐初虞褚輩變其法,乃不合而合。右軍父子殆似復生,此言大可意會。蓋臨摹最易,神氣難傳故也。巨然學北苑,黃子久學北苑,倪迂學北苑,元章學北苑,一北苑耳,而各各不相似。使俗人為之,與臨本同,若之何能傳世也?子昂畫雖圓筆,其學北苑亦不爾。
云林山皆依側邊起勢,不用兩邊合成,此人所不曉。近來俗子點筆自是稱米家山,深可笑也。元暉睥睨千古,不讓右丞。可容易湊泊,開后人護短逕路耶。
荊浩,河南人,自號洪谷子。博雅好古,以山水專門,頗得移向。善為云中山頂,四面峻厚。自撰山水訣一卷,語人曰: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我當采二子所長,成一家之體。故關同北面事之。世論荊浩山水,為唐末之冠。蓋有筆無墨者,見落筆蹊徑而少自然;有墨無筆者,去斧鑿痕而多變態。
米家山謂之士夫畫,元人有畫論一卷,專辨米海岳、高房山異同。余頗有慨其語。迂翁畫,在勝國時,可稱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歷代唯張志和、盧鴻可無愧色。宋人中米襄陽,在蹊逕之外。余皆從陶鑄而來。元之能者雖多,然稟承宋法,稍加蕭散耳。吳仲圭大有神氣,黃子久特妙風格,王叔明奄有前規,而三家皆有縱橫習氣。獨云林古淡天然,米癡后一人而已。
趙榮祿枯樹法,郭熙、李成,不知實從飛白結字中來也。文君眉峰點黛,不知從董雙蛾、遠山衲帶來也。知此省畫法。
古人遠矣。曹不興、吳道子,近世人耳。猶不復見一筆,況顧睦之徒?其可得見之哉。是故論畫,當以目見者為準。若遠指古人曰,此顧也,此陸也,不獨欺人,實自欺耳。故言山水,則當以李成、范寬;花果,則趙昌、王友;花竹翎毛,則徐熙、黃筌、崔順之;馬,則韓、伯時;牛,則厲范二道士;仙佛,則孫太古;神怪,則石恪;貓犬,則何尊師周。得此數家,已稱奇妙。士大夫家,或有收其妙跡者,便已千金矣。何必遠求太古之上,耳目之所不及者哉?
范寬山川渾厚,有河朔氣象。瑞雪滿山,動有千里之遠,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態嚴凝,儼然三冬在目。
營丘作山水,危峰奮起,蔚然天成。喬木倚磴,下自成陰。軒暢閑雅,悠然遠眺。道路深窈,儼若深居。用墨頗濃,而皴散分曉。凝坐觀之,云煙忽生。澄江萬里,神變萬狀。予嘗見一雙幅,每對之,不知身在千巖萬壑中。
趙集賢畫,為元人冠冕。獨推重高彥敬,如后生事名宿。而倪迂題黃子久畫云:雖不能夢見房山,特有筆意,則高尚書之品,幾與吳興埒矣。高乃一生學米,有不及無過也。張伯雨題元鎮畫云:“無畫史縱橫習氣。”余家有六幅,又其自題獅子林圖云:“予與趙君善長,商作獅子林圖。真得荊關遺意,非王蒙輩所能夢見也。”其高自標置如此。又顧謹中題倪畫云:“初以董源為宗,及乎晚年,畫益精詣,而書法漫矣。”蓋倪迂書絕工致,晚季乃失之。而聚精于畫,一變古法,以天真幽淡為宗,要亦所謂漸老漸熟者。若不從北苑筑基,不容易到耳。縱橫習氣,即黃子久,未能斷幽淡兩言。則趙吳興猶遜迂翁,其胸次自別也。
趙大年平遠,寫湖天渺茫之景,極不俗。然不耐多皴,雖云學維,而維畫正有細皴者,乃于重山疊嶂有之。趙未能盡其法也。
李昭道一派,為趙伯駒、伯,精工之極,又有士氣。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若元之丁野夫、錢舜舉是已。蓋五百年而有仇實父,在昔文太史亟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畫,不能不遜仇氏,故非以賞譽增價也。實父作畫時,耳不聞鼓吹駢闐之聲,如隔壁釵釧,顧其術亦近苦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畫,殊不可習。譬之禪定,積劫方成菩薩,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元季四大家,浙人居其三。王叔明,湖州人;黃子久,衢州人;吳仲圭,鐵塘人;惟倪元鎮無錫人耳。江山靈氣,盛衰故有時。國朝名手,僅僅戴進為武林人,已有浙派之目。不知趙吳興亦浙人。苦浙派日就澌滅,不當以甜邪俗賴者,盡系之彼中也。
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游,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此在吾曹勉之,無望庸史矣。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蓋無生機也。黃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趙吳興止六十余,仇與趙雖品格不同,皆習者之流,非以畫為寄,以畫為樂者也。寄樂于畫,自黃公望,始開此門庭耳。
余少學子久山水,中復去而為宋人畫。今間一仿子久,亦差近之。
日臨樹一二株,石山土坡,隨意皴染。五十后大成,猶未能作人物舟車屋宇,以為一恨。喜有元鎮在前,為我護短。不者,百喙莫解矣。
董北苑瀟湘圖、江貫道江居圖、趙大年夏山圖、黃大癡富春山圖、董北苑征商圖、云山圖、秋山行旅圖、郭忠恕輞川招隱圖、范寬雪山圖、輞川山居圖、趙子昂洞庭二圖、高山流水圖、李營丘著色山圖、米元章云山圖、巨然山水圖、李將軍蜀江圖、大李將軍秋江待渡圖、宋元人冊葉十八幅,右俱吾齋神交師友。每有所如,攜以自隨,則米家書畫船,不足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