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67次
分類:書法字帖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胡秋萍書法作品欣賞簡介
胡秋萍,女,1962年生于河南開封。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書協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客座教授。
胡秋萍和孫曉云從小學書法的經歷大致相似,兩個人都是自幼學書,經過多年勤奮臨習,從中國傳統的碑帖入手,她們都有很扎實的楷書功底。胡秋萍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還學習魏碑漢隸,她的楷書既有清秀灑脫,兼得清健爽利。
胡秋萍初期的行書、行草,在學二王的筆法、韻味,書寫清雅飄逸,很像江南女子的書風;大概在她三四十歲的時候,行書風格轉變,變得追求大氣渾厚,二三十年前就看到過她寫的行書、行草,筆力奔放豪氣,氣勢通達,包括字形、字態、運筆,明顯在學王鐸。
看了許多胡秋萍學習王鐸書法的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氣勢很好,筆力強健,很多男人寫行書,也沒這么大的氣勢和腕力;第二個感覺是她學王鐸,追求氣韻的同時,注意形神兼備,字體也在刻意模仿;第三是這個階段的書法風格,有明顯的王鐸風味,但是不夠成熟,必定她沒有王鐸的老辣蒼茫、綿延不絕、縱橫馳騁。她學王鐸,攻力達不到,也缺少王鐸寫《圣教序》的深厚基本功,所以這個階段的行書風格不穩定,有不少作品一味追求肆意、奔放、豪情,稍微顯露不精、粗糙、漂浮。粗礦有余,內斂、內韻不足,不耐看,不耐品。
胡秋萍的行書、行草、草書是她最具功夫的特色,也是她個人成就最好的書體。但是她學習行書、行草、草書的歷程并非一路順暢,她一直在摸索、在嘗試、在思索。從晉代的二王書風、轉變追求王鐸風格,到了五十歲以后,隨著對書法的研究、臨習、思悟,她逐步走出王鐸的束縛,開始涉獵唐宋明清,尤其是諸多明人書法。她一邊做減法,減去王鐸給她帶來的副作用:字形的禁錮、單一;氣息的粗礦、粗燥;另一方在做加法:她在自己的書法里加入了字體的調整,變得豐富多變;在氣韻、氣息上調整了奔放肆意,加入了穩健從容,甚至加入了傅山、祝枝山等人的草書筆意,收放越發自如,筆墨駕馭能力更強,書體呈現的面貌也漸漸豐滿鮮活。
胡秋萍現在的行書、草書風格很不錯,比她三四十歲那個階段寫得要好,而且要好許多。一個人書法風格的變化,不可能都是越變越好,越寫越好,太多書法家做不到“人書俱老”。到了老年以后,大多是越寫越差,這是基本規律。而胡秋萍的書法確是越寫越好,這一點殊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