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369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豐子愷最出名的作品,豐子愷漫畫欣賞簡介
豐子愷是公認的中國“漫畫之父”,正是因為他在1925年發表的“子愷漫畫”,讓“漫畫”這個詞開始被中國大眾接受和使用。但他的作品既沒有諷刺,也沒有一般意義上的幽默,與今天我們認為的漫畫相隔甚遠。因此,他的創作被視為是一種“異類”。
豐子愷出生在1898年的浙江嘉興,原名豐潤。中學時師從李叔同,受其音樂和美術教育。1921年他游學日本,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也是這一年,他與漫畫偶然相遇。
豐子愷最出名的作品
從日本歸國后,豐子愷成為浙江上虞春暉中學的老師。在白馬湖小楊柳屋的舒適寧靜下,他開始利用身邊的各種小紙片隨手作畫。一開始,他只把這種創作當成娛樂,乘興落筆,滿意的就貼在墻上自己欣賞。后來,這些畫被夏丏尊、朱光潛等好友發現,都很驚艷。鄭振鐸甚至親自登門選畫, 這些作品也以中國式“漫畫”的名目開始在《文學周報》上發表。他說:我的畫自可稱為漫畫,因為我作畫,感覺同寫字一樣,或用線條,或用文字,只是表現工具不同而已。
作為中國漫畫的開創者,豐子愷的漫畫以毛筆線條勾勒而成,這是與西方、日本近代漫畫、中國近、當代絕大多數漫畫創作最大的區別。后者多是以炭筆、鋼筆畫成。表面上看,這只是工具的差別,但對于繪畫這種造型藝術而言,這種差別卻關乎根本。
豐子愷曾在1935年撰寫過《我的畫具》,講述他在繪畫工具方面的挑剔。最終,他發現最好用的,還是平常寫字用的毛筆和紙。這可能是因為漫畫創作對豐子愷來說,還是一種率意而為、非專業性的活動。而毛筆恰巧觸手可及,隨時可以下筆。還有一個原因,豐子愷本來就是在用寫字的筆法作畫。他自幼學習書法,得到過李叔同、馬一浮等大家的指點,這在他的畫中的題名和題詞中都可以看出。
毛筆畫畫,不僅不能修改,甚至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猶豫,要揮灑自如,落筆即成。作畫者,由手腕掌握下筆的輕重緩急和粗細濃淡,這是心與手結合的創作成果。在豐子愷的大批作品中,他用這種漫畫的形式詮釋了現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懷。他的選材毫無拘束,從家中小兒女的嬉鬧玩耍,到農人紡耕勞作的勤勞樸實,再到城市生活的緊張忙碌,他都信手拈來,也正是這樣的題材,使漫畫走向了普通大眾。
“子愷漫畫”在《文學周報》中一經推出,就廣受好評。中國漫畫創作也由此正式起步,日漸繁榮。到了1920年代末,所有報刊雜志幾乎到了不能沒有漫畫的地步。但從性格和藝術觀念來看,豐子愷始終無意成為一名職業漫畫家。他的創作高峰期是在退隱鄉村、閑散度日的那幾年。而其作品也大多發表在《文學周報》、《人間世》、《自由談》等品味相對較高的文學刊物上,或者是作為俞平伯、盧冀野、魯迅等人的詩文作品的插圖和封面出現。像《時代漫畫》這類發行量巨大、迎合消費者心理,風格也更為大膽的漫畫專刊,就不太能看到豐子愷的作品。
漫畫的本質,內含嚴肅的人生批評,外表卻笑意連連。本意是悲哀、嘲諷、憤慨,但表面,則是卓然有余,仗著滑稽和嘲笑來傳達真意。1930年代,左翼思潮高漲。豐子愷偏重筆墨情趣、政治色彩明顯不足的漫畫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批評。人們痛斥他偽造美化了現實民眾的生活。他努力的修正對漫畫的理解,有意加大了對社會現實中不公正、丑陋一面的描繪。但他畢竟是一位滿心慈悲的居士,還是希望以美護心,他的強項是發表感想,是抒情,并非批判和鼓動。
戰爭的發生改變著每一個中國人,也改變了豐子愷的創作。1938年4月《抗戰漫畫.中國美術界動員特輯》上,豐子愷發飆了《漫畫是筆桿抗戰的先鋒》一文,他激昂地號召全國漫畫家一起沖鋒,以短小精悍、一目了然的漫畫作為普遍的宣傳工具。此后,他還創作了很多抗戰漫畫,為《抗戰漫畫》供稿,積極地參與漫畫救國的運動。
1949年后,豐子愷一度認為漫畫界可以重回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況。他滿懷欣喜地創作了一些批判舊社會、歌頌新時代的作品,但等來的是籠罩在文藝界上空的巨大政治壓力。他一直呼吁的創作多樣性也遭到了嚴厲的批判。昔日的漫畫之父,遭遇著尷尬的境地。頂著漏網大右派的帽子,豐子愷受盡折磨,更何談發表新作。但他仍做著地下工作,冒著時刻被發現的風險,完成了大量的翻譯和創作,其中包括《護生畫》(第六集)。
現在中國的漫畫與豐子愷的漫畫相隔甚遠。豐子愷那些富有獨特魅力的作品,就只出現在最初的時刻。他的那些不論好的還是壞的經歷,都已經隨著時間掩埋,留給我們的只能是研究、議論和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