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89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陳丹青《西藏組畫》作品欣賞簡介
陳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插隊落戶,并自習繪畫。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文革后首屆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畫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西藏組畫》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界的巔峰人物。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進城之二》
“西藏組畫”被公認為文革后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及文藝界引起很大轟動,持續獲得廣泛的關注、評論、研究與影響。《西藏組畫》對當時長期盛行并嚴重教條化的主題性創作模式發生沖擊,被認為是中國寫實油畫自前蘇聯影響轉向溯源歐洲傳統的轉折點。而他對寫實能力的熟練把握,以及對歐洲古典油畫語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畫傳統手法的觀眾佩服不已。
二十多年來,陳丹青和他的《西藏組畫》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很難再有另外一幅油畫作品能夠在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上與之等量齊觀并且持續地發生影響。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進城之一》
《西藏組畫》共七幅,分別是《母與子》、《牧羊人》、《朝圣》、《進城之一》、《進城之二》、《洗頭》和《康巴漢子》,1979至1980年間完成于拉薩。它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強調主題性和思想性的做法,以寫生般的直接和果斷,描繪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
七幅畫作幅面均在平米之內,這是對文革以來創作“大場面、大畫面”的一次矯正。這樣的尺寸也自然地避免了泛英雄主義、革命主義的壯闊激烈,使得日常生活的呈現可親可信。畫面中人物形象似乎是信手拈來,無論是朝圣的信眾,憩息哺乳的母子,都如同目擊般真實自然。其中《牧羊人》一畫對擁吻的情侶的描繪尤為大膽直白。生理的激情取代了革命的激情,男人僅露背影,強悍有力,女人的動作笨拙僵硬,看似不和諧的種種元素卻賦予整幅畫面全然不同的美感。既無關于文革時的諸般教條,在西方美術史中亦難有類似的作品可資印證。文革創作中被極力回避的愛情主題首次出現在畫布之上,并且如此直露、毫不回避,毫不修飾。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康巴漢子》
以藏民的日常作為作品的對象或許也是這個轉換如此輕易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客觀因素。與當時內地社會情形相較,拉薩的藏民生活無疑是脫離常態的。非常態的對象使得語言的轉換自然清新,又恰如其分。西藏特殊的地域性,游離于主流意識形態之外的生存狀態,為陳丹青運用就當時而言全新的繪畫語言提供了絕好的生活藍本。
《西藏組畫》的創作背景
在陳丹青畢業論文《我的七張畫中》,他談及創作的構思過程,可知歐洲油畫對其影響之深。直接的肇因則要歸結到1978年來華的法國鄉村繪畫大展。
繪畫的動機可以是一念之間。鄉村繪畫大展于陳丹青是一個契機,算得上是《西藏組畫》的引子。然而兩相比較,撇開技術上的借鑒,《西藏組畫》的文化意義遠遠超越了法國鄉村繪畫的影響。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牧羊人》
《西藏組畫》源自于對法國鄉村繪畫的的樸素誤讀。中國不是法國,后文革時代與后啟蒙時代也難于比擬。《西藏組畫》所繼承的法國鄉村繪畫中的人文精神,在80年代早期格外觸目。這種錯位,恰好凸現了《西藏組畫》的文化意義。
《西藏組畫》的影響
《西藏組畫》對繪畫和非繪畫領域的影響同樣意義深遠。從繪畫的角度來看,《西藏組畫》直接引領了國內向歐洲正統油畫溯源的風氣,大幅度地超越了蘇俄的油畫技法及單一美學。
另一后果則是80年代中后期鄉土題材繪畫及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風行至于濫觴。這些繪畫作品之中承接《西藏組畫》內在意旨的并不多見,不過是順延了主題繪畫的思路,以另一種面貌出現。也就是說,在繪畫領域,陳丹青《西藏組畫》的思路缺乏真正的繼承者。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母與子》
另一后果則是80年代中后期鄉土題材繪畫及少數民族題材繪畫的風行至于濫觴。這些繪畫作品之中承接《西藏組畫》內在意旨的并不多見,不過是順延了主題繪畫的思路,以另一種面貌出現。也就是說,在繪畫領域,陳丹青《西藏組畫》的思路缺乏真正的繼承者。
《西藏組畫》并非單純地追求筆墨的快感和畫面本身的構成,因此不僅僅在繪畫領域中發生影響。《西藏組畫》中體現出來的反矯飾的真實態度,秉持了現實主義的一貫標準,在事實上為其后國內85新潮以及現代藝術運動埋下了伏筆。這是《西藏組畫》更為重要的意義所在。在非繪畫領域中反倒容易窺見《西藏組畫》蘊含的人文精神。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洗頭》
作為當時新繪畫的代表,《西藏組畫》與同期的新文學、稍晚的第五代導演的新電影,構成了80年代最為重要的文化圖景。而《西藏組畫》則因繪畫的直觀與平易成為最先發生影響的文藝作品之一。《西藏組畫》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意識形態中脫身而出,在美術及諸多文藝領域得到廣泛有效的回應。
這樣的影響需退到稍遠處方能看清。因為它并不提供技術的方向,也不提供可資借鑒的題材,《西藏組畫》的出現僅僅提出了一種可能性——突破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可能性。但這在80年代已經是難能可貴。其后的85新潮脫離架上,它的引子仍然是《西藏組畫》,只是尋求了更為直接有效的表達方式,在《西藏組畫》的前提下走得更遠。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朝圣》
陳丹青《西藏組畫》難于被賦予一個準確歷史位置。這恰是《西藏組畫》的可貴之處,也是《西藏組畫》直到今天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命題的重要前提。美術史中重要的作品的意義,便在于它的生命力不限于一時。客觀地、開放地將作品重新交給觀眾,在時空轉換后造成的距離感中尋求新的可能性,觸及、衍發新的論題,這也是《西藏組畫》尚待發掘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