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span>
下載:292次
分類:書畫作品
李可染作品《雨余樹色潤》書畫雙絕
- 支 持:
- 分 類:書畫作品
- 大 ?。?span>
- 版本號:
- 下載量:292次
- 發 布:2023-08-18 08:24:32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李可染作品《雨余樹色潤》書畫雙絕簡介
李可染(1907-1989),室名師牛堂,江蘇徐州人。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李可染自幼習畫,曾在多所藝術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寫生,并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下面從本人藏品中甄選誠獻李可染作品《雨余樹色潤》,以饗藏家。非專業拍照,圖片未經任何藝術處理。
△李可染《雨余樹色潤》67×147cm
△李可染《雨余樹色潤》中的邊跋
△李可染《雨余樹色潤》局部-1
△李可染《雨余樹色潤》局部-2
△李可染《雨余樹色潤》局部-3
△李可染《雨余樹色潤》局部-4
【題識】雨餘樹色潤,山靜瀑聲喧。一九八四年歲次甲子春二月可染。
【鈐印】李(朱)、可染(白)、河山如畫(白)
【邊跋】煙雲供養,頤壽百年。一九八九年歲次己巳春月可染寫。鈐?。喝孀优#ò祝?、白發學童(白)、李(朱)、可染(白)
道家以為只要“卻食吞氣”,靠“煙云供養”就可以長壽。宋元山水畫家米友仁、黃大癡年八、九十猶貌如童顏,人以為是畫中煙云供養所致。陳繼儒《妮古錄》卷三:“黃大癡九十而貌如童顏,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無疾而逝,蓋畫中煙云供養也。”
本幅《雨余樹色潤》作于創作高峰期的1984年,先生時年七十七歲,正是其山水畫創作的集大成時期。此時李家山水早已進入成熟時期。畫中繪雨后山間清新之景,前景樹木繁茂,樹干墨色較濃,葉用散筆,成亮灰調,邊緣留白。后面用重墨襯托前面的樹木。這種樹木表現方法在他的名作《陽朔渡頭》和《陽朔勝境圖》中均有體現。瀑布濃縮為幾條白色的裂隙,把光引入畫面,通過探索光與墨的變幻,表現山林間的逆光效果,雨后清新潤澤之氣撲面而來,整個畫面像蒙上了一層淡淡的薄霧,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給人以獨特的藝術感受。
樹木多用李家山水中常見的團塊形式進行表現,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時也以其濃淡、大小、虛實的漸變使得空間更有層次感,將觀眾的視線引向了畫面更深遠的空間。中景主體山峰,氣勢雄偉,山體采用層層積染的方式,表現出了山上草木蔥蘢之態,在雄渾博大的氣魄中增添了些許田園般寧靜悠遠的詩意。畫家還采用逆光的方式,留白與墨色濃重的山峰形成較大反差,給人以全新的視覺享受。左上留白處墨色濃重、縱橫肆意的落款書法顯得燦爛奪目,與氣勢雄渾的山峰相得益彰。
整幅作品墨色透亮,用筆重拙,虛實變化間營造出空間的層次感。李家山水中積墨法和逆光,也運用得爐火純青。是一幅典型的李家山水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李可染在80年代間,曾反復地畫了不少這些構圖相近、意境濃密而清涼的「雨后飛瀑」作品。觀此幅筆墨及構圖,亦應屬于其「密林煙樹飛瀑山水」系列的構圖,同樣題材反復創作與研究,體現的是李可染筆耕不輟、學無止境的精神。本幅作品有著一片空山新雨之感,上題有:“雨余樹色潤,山靜瀑聲喧?!闭嬜饕饩撑c邊跋珠聯璧合,令觀者有欲游欲居出塵之想,以山水的靈氣來怡情養性。這種雨后清新畫境的藝術效果,正是先生晚年寄情山水的得心之作,可謂以畫寄意品自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件作品作于1984年,寓意吉祥以祈長壽的邊跋題于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即1989年。可見其對此作的滿意程度,亦使畫面內在寓意得到深化。李可染先生晚年畫藝和書法已臻化境,熟能生拙。此件《雨余樹色潤》無疑為書畫雙絕作品,顯為極罕見之作,識者當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