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747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古代書畫-李流芳《西湖采莼圖》簡介
387著錄
李流芳 西湖采莼圖
387
李流芳(1575-1629) 西湖采莼圖
水墨紙本手卷 1626 年作
引首:西湖采莼圖。乙巳季夏下旬,竹汀錢大昕題。 鈐印:錢大昕印( 白文)、文物多師古( 朱文)、竹汀( 朱文)
款識:西湖采莼圖,丙寅冬日畫于練祁舟中,李流芳。鈐印:李流芳印( 白文)、長蘅( 朱文)
鈐印:李流芳印( 白文)、長蘅氏( 白文)
后跋:△西湖莼菜多在三潭放生池左右,土人至秋輒棄不采,不知秋時甘溫,較暮春之美,何啻幾倍,土人真蜜浸矣。猶憶丁巳夏日,與長蘅同住小筑,每每夜泛小舠,呼平頭數輩采歸,乘月沽酒,或過瑪瑙寺邊尋汪無際,今忽忽十余年,此景遂不可載得。庚午瑴宋玨題。 鈐印:宋瑴之印( 白文)
△生長西湖不見珍,隔江人采碧粼粼,人情大抵湖莼似,三日何曾賣一真。( 一日賣得三擔假,三日賣不得一擔真。此杭諺也)。聞說西湖舊有莼,也知秋末勝於春。季鷹老去莼絲死,莫問當時采人。檀園先生云,西湖有莼,湘湖無莼。或當日如此,近日并三潭放生池左右,皆無之矣。間或有之,不過近處寺僧,偶於水深處得少許餉客,然亦不可多得也。而市上所賣,實系湘莼,豈西湖為葑所壅,不復再生,而其種乃移而至江東耶?是不可知矣!乾隆己亥之秋,莪亭以此圖示余,忽有所觸,隨筆記此。”頻羅居士寫。 鈐印:粱同書印( 朱文)
△劇憐風味勝湘湖,寫出春流一葉呼。不解季鷹空老去,秋風曾有畫圖無?樹色波光翠欲浮,百年猶見舊風流。豉鹽空憶嘆如夢,愁絕披圖黯淡秋。己亥中秋雨窗秀州曹秉鈞題於武林清里寓舍之小山居。 鈐印:秉鈞( 朱文)、仲楳( 白文)、種梅( 朱文)
△髫齡我住湘湖曲(予年六歲即隨先大夫蕭山官署),頗愛莼羹嘗未足。壯游頻向西湖居,鹽豉欲下心躊躇。扁舟采采竟未得,橫葑如云開或塞。行廚偶一芼銀絲,不辨何來徒耳食( 宋比玉謂:西湖莼在三潭放生池左右,梁山舟以為近己無有,俱不必深論)。檀園居士人中仙,山水放蕩湖莼間。官余始憶此味美,季鷹尚覺非高賢。甬江范子收縑素,二百年來傳逸趣。五肉七菜何者佳,塵吏腥膻本知誤。煙波千頃菰蘆渺,風景鱸鄉夢魂繞。人生適志皆可圖,秋菘春韭無處無。乾隆癸卯春二月十日。昆陵錢維喬題。 鈐印:喬( 朱文)、竹初居士( 白文)、老彭後裔( 朱文)
△煙濃樹碧,正雨洗遙岑,黛眉如掃,綠云縹緲。看柔絲嫩葉,滿湖縈繞。試撥蘭舟,不為蘇家小小。往事香笑,何必季鷹方說莼好!翠盤青蔓裊,更妙手調來豉鹽輕搗,泉清月皎,愛流匙脆滑,色香雙妙。淡墨傳神,西子晚妝乍了。迨春曉,覺幽情又添多少?”右調掃花遊。乾隆四十九年歲次甲辰五月十有二日許寶善題。 鈐印:許寶善印( 白文)、穆堂( 朱文)
△秋風寄高蹈,適志貴其人。後來扁舟侶,遙懷日以新。相將采湖碧,正得雉尾莼。風露下鹽豉,鮮翠流牙龂。圖成飛逸興,歌罷散良辰。朋游再三嘆,俯仰含酸辛。風流二百年,勝事西湖濱。暮云起連菼,涼月照深蘋。賞趣有余味,山川猶比鄰。更吸湘湖水,何地不清真。庚戌季秋書於月湖。寓齋皋亭農葉藩。鈐印:葉藩( 白文)
△風流前輩數檀園,仿佛西湖入酒尊。著筆不多天趣別,羚羊掛角本無痕。金牛湖口總宜船,鬢影翩翩儼列仙。比似季鷹高一著,莼羹飽吃幾多年。訪莼我亦到西湖,空有三潭浸綠蕪。記得留賓逢小陸,隔江雉尾入行廚( 己丑春游湖上,陸筱飲餉予莼羹,乃湘湖之產,三潭久無此味矣)。月湖亦是小西泠,海蜭江瑤味不腥。爭得畫師圖我輩,橛頭船泊賀家亭。”乾隆己巳六月竹汀居士錢大昕。 鈐印:臣大昕( 朱白文)、辛楣( 朱文)
△風流千載李長蘅,幾筆蕭疏畫絕精。展卷便教生嘆息,何殊舉箸對莼羹。一帶湖光照眼空,柳條黯淡小橋東,輕舠似葉人相語,盡是蕭山賣菜翁。人因讀畫思張翰,我為題詩吊玉川。神韻只今猶共領,故人幽致倩誰傳。( 故人盧月船酷愛此畫,晚年有檀園神韻。更難忘之句,乃屢借去而終未有題跋,予為月船挽句云:“卻恨采莼圖卷里,不曾題得玉川詩”,謂此畫也。至今追憶猶為悵然。乾隆庚戌菊月莪亭范永祺題於延綠軒之甕天居。 鈐印:永祺( 白文)、莪亭( 朱文)、甕天( 白文)
鑑藏印:劍泉平生癖此( 朱文)、景氏子孫寶之( 朱文)、寶董室( 朱文)、簫樓寓目( 白文)、劍泉真賞( 白文)、竹初寓目( 朱文)、莪亭珍藏( 白文)、文章山斗家風( 朱文)
著錄:
1. 陳焯《湘管齋寓賞編》乾隆壬寅刻本,1782 年。
2.梁同書《頻羅庵書畫跋》參見《美術叢書》1936 年本。
3. 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
27×121 cm. 約3.0 平尺
RMB: 3,000,000-5,000,000
湖山勝處供淹留—李流芳與《西湖采莼圖》
李流芳,字茂宰,又字長蘅,號檀園,一號香海、泡庵,晚稱慎娛居士。安徽歙縣人,居嘉定( 上海)。生於明萬曆三年乙亥(1575),卒於明崇禎二年己已(1629),享年五十四歲。著作有《檀園集》、《西湖臥游題跋》等。他工詩、善畫、能刻印、精繪事,多才多藝。明萬曆間,雪漁( 何震) 以篆刻著稱,“長蘅戲為之”,便能與之媲美,無怪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中說他“真敏而多能者也!”。明萬曆三十四年丙午舉孝廉,文品為士林翹楚。喜交游,與錢謙益為友,與婁子柔( 名堅)、唐叔遠( 名時升)、程孟陽( 名燧) 合稱“嘉定四君子”。畫擅山水,尤好吳仲圭,清標映發,名士風流宛然筆墨之外。書擅行草,得法蘇長公。寫生、小品,出入宋元,逸氣飛動,別饒趣味。《桐蔭論畫》將其畫列為名家神品,說他“筆力雄健,墨氣淋漓,有分云裂石之勢。”并告誡後之臨摹先生畫者,“須先養其溫和、恬靜之氣,而後研求先生風骨、神采,則霸悍之習氣自除矣!”
清初詩人吳偉業嘗作《畫中九友歌》,盛贊明末清初董其昌、楊文聰、程嘉燧、張學曾、卞文瑜、邵彌、李流芳、王時敏、王鑒等九位畫家的成就,把他們稱為“畫中九友”。董其昌倡山水畫的南北宗派論,崇南抑北,以南宗清幽淡遠之風為畫家正脈,李流芳、程嘉遂、楊文驄等受其影響最大,清初王時敏、王鑒等也傳其脈絡。他們雖然不屬同一畫派,而是以友誼為紐帶、相互切磋畫藝為主,但在明末清初畫壇中,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評論李流芳的詩曰:“檀園著述夸前修,丹青余事追營丘。平生書畫置兩舟,湖山勝處供淹留。”
李流芳喜歡旅游,所到之處,往往圖畫寫生小景,以“為異日相思之地”留念。西湖是他畫的最多、也最愜意的地方。嘗作《西湖臥游題跋》一卷,以志其勝。此卷《西湖采莼圖》是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我們知道,李流芳的畫是宗法董其昌的,風逸超塵,完全一派文士氣韻,正所謂“不讀書人,不足與言畫。”他曾經和婁堅( 嘉定四先生之一) 說:“精舍輕舟,晴窗凈幾,看孟陽( 程嘉燧,詩人,山水畫家) 吟詩作畫,此吾生平第一快事。”婁堅笑答:“吾卻有二快,兼看兄與孟陽耳!”《西湖采莼圖》,用筆松秀簡遠,“筆略到而意已具”,加上題詩和題跋,把從采莼到品莼的整個過程,圖文并茂的介紹給了讀者,使人身臨其境的與作者共享其中的快樂。
他回憶起在十年前的一個采莼季節里,地區的人們都忙碌的采摘莼菜,他和幾個朋友一同泛舟西湖,在大家的慫恿下,也加入了“采莼“的行列:“怪我生長居江東,不識江東莼菜美。今年四月來西湖,西湖莼生滿湖水。朝朝暮暮來采莼,西湖城中無一人。西湖莼菜蕭山賣,千擔萬擔湘湖濱。吾友數人偏好事,時呼輕舠致此味。柔花嫩葉出水新,小摘輕淹雜生氣。”采完回來,大家一齊開始烹制:“微施姜桂尤清真,未下鹽豉已高貴。吾家平頭解烹煮,間出新意殊可喜。一朝能作千里羹,頓使吾徒搖食指。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紛錯生馨香。出盤四座已嘆息,舉箸不敢爭先嘗。”又一齊品嘗:“淺斟細嚼意未足,指點杯盤戀余馥。但知脆滑利齒牙,不覺清虛累口腹。血肉腥臊草木苦,此味超然離品目。”還進行了比較:“京師黃芽軟似酥,家家燕筍白於玉。差堪與汝為執友,菁根杞苗皆臣仆。”而發出這樣的感嘆:“君不見,區區芋魁亦遭遇,西湖莼生人不顧。季鷹之後有吾徒,此物千年免沉錮。君為我飲我作歌,得此十斗不足多!”最後他告訴人們:都說湘湖莼菜美,不知湘湖無莼,皆從西湖采去,以湘湖水浸之耳。莼菜初摘後,以水浸之,經宿則愈肥,凡泉水、湖水皆可浸,不必湘湖水也。今人但知有湘湖之莼,或謂非湘湖水浸不佳,那都是道聽途說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