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859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明代唐寅《桐陰清夢圖》欣賞簡介
清代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先生在他的名著《紅樓夢》中借賈雨村之口評價古今人物時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余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而在評價清明靈秀之氣時說:“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若生于公候富貴之家,則為情癡情種,若生于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如遠之許由、阮籍、劉伶、陳后主、宋徽宗、米南宮、秦少游等,近之倪云林、唐伯虎、卓文君等人,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
曹雪芹先生的這番評論是將唐寅列于天地聰俊靈秀之中的,大有惺惺相惜之意爾!只可惜中國千年歷史本就是扼殺天才的搖籃,唐寅豈能例外,有明一代,唐寅是一位能兼容南北宗畫路的大畫家,即能畫出南宋院體繪畫,又俱有駕馭文人寫意繪畫的高超才能,只可惜命運多舛,下面我們就明代天才畫家唐寅和他的文人寫意繪畫《桐陰清夢圖》展開分析和考證:
一、《桐陰清夢圖》創作動機及唐寅人生際遇考
明代唐寅《桐陰清夢圖》,立軸,紙本設色,橫30.8厘米,縱62厘米,年代不詳,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寅: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逝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享年54歲。字伯虎,另一字為子畏、號有桃花庵主、六如居士、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唐寅,自幻聰穎過人,過目成誦;才華橫溢,世稱天才;提筆成文,落墨為畫,詩書畫俱聞名天下。與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且又精通音律,是明代最著名的詩人和畫家,五百年來,為后世留下無數的風流佳話。
可中國封建社會不是成就天才的社會,而是扼殺天才的搖籃,唐寅曲折的一生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唐寅,少年即才華出眾,抱負遠大,其早年的一首:
武距文冠五色翎,
一聲啼散滿天星。
銅壺玉漏金門下,
多少王候勒馬聽。
這是一首《詠雞詩》,從而表明了唐寅高遠的志向和沖天的抱負,可天有不測風云,在唐寅20余歲的幾年當中,家中連遭不幸,屋漏偏逢連陰雨,其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從此衰弱。在其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開始鼓起勇氣,潛心讀書,發奮科舉,29歲應天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因徐經考場舞弊案牽連被貶為吏,唐寅羞于赴任,此后絕意進取,一生以賣畫為生。1514年(即正德九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后發現寧王有不臣之心,遂裝瘋裸奔才得以脫身,唐寅晚景凄涼,以賣畫維持生計,54歲病逝。他晚年看透時世,這首詩應是他晚年的真實寫照:
生在陽間有散場,
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
只當飄流在異鄉。
《桐陰清夢圖》和上面詩作有相似之處,應為唐寅逃出寧王府以后,真正想隱居林下,看破功名利祿,絕意仕途的真實寫照,這幅文人寫意之作完全道出了唐寅此時的心境。唐寅一生詩作600余首,存世詩作417首,繪畫作品有《山路松聲圖》、《江南農事圖》、《雙松飛瀑圖》、《騎驢歸思圖》、《事茗圖》等。
二、《桐蔭清夢圖》之構圖及詩文意境考
郭熙在《林泉高致-畫意》一文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吾人所師。余因暇日,閱晉唐古人詩什,其中佳句有道盡人腹中之事,有裝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靜居幽坐,明窗凈幾,一注爐香,萬慮消沉,則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畫之主意,亦豈易!及呼境界己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唐寅不光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詩人,他對中國書畫的詩詞意境是了然于胸的,且一生貫徹實行,有明一代,在此方面,當為妙手。眾所周知,唐寅是一位能兼融南北宗畫路的大畫家,絹上以南宋院體繪畫技法和小斧劈皴為主,參合馬遠和夏圭的構圖和筆墨技巧,此類院體繪畫多在絹上。同時涉獵北宋李成、范寬、郭熙及趙孟頫“元四家”和諸位大家于一爐,融會貫通,墨色淋漓,形成了自己的文人寫意繪畫風格,而此類繪畫多畫在紙上。
《桐蔭清夢圖》恰是唐寅的一幅文人寫意繪畫,表達了作者謝卻功名,隱居林下,從此退出官場的一種真實感受。
此作構圖獨俱匠心,一樹、一椅、一人,腳下青石荒草,清風徐徐,一高士似閉目養神,又似進入了夢鄉。此構圖借用了“馬夏”半邊一角構圖的特點,大片留白,給觀者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并配如下詩歌:
千里桐陰覆紫苔,
先生閑試醉眠來。
此生已謝功名念,
清夢應無到古槐。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配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天設地造的詩畫意境,不是一般畫家所能達到的。
為了能說明問題,我們以此和唐寅的其它繪畫作品進行比較,在上海博物館有一幅著名的人物畫《秋風紈扇圖》:
此作為紙本,一人、一扇、一石、兩竹,如果僅僅是這樣,他的筆墨水平再高,你又能感覺到什么呢?可唐寅在左上角題了一首點題的詩歌:
秋來紈扇合收藏,
何事佳人重感傷。
請把世情詳細看,
大都誰不逐炎涼。
正是這首詩是這幅畫意境全出,秋風中少女的心情及世態炎涼全部躍然紙上。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問題,我們再看一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雜卉爛春圖》:
此作同樣為紙本,上面畫了兩顆野菜,矮的一棵為薺菜、高的一棵為胡蘆花菜,旁邊一塊巨石形狀怪異,直插云霄,仿佛要撐出紙面,這樣的畫面在山野的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可其又能有什么意義呢?天才的唐寅以物喻人,用以表現自己的人生際遇,給這個畫面一個全新的意境:
雜卉爛春色,
孤峰積雨痕。
譬若古貞士,
終身伴菜根。
詩言志,菜根和奇石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奇石是當年女媧娘娘補天的東西,唐寅將自己比作奇石,足見其志向之遠大,可無奈他只能和菜根為伴而老死山林,這首詩和上面畫面相配,同樣道出了唐寅一生有志難伸的人生處境,讀來無不讓人心碎!
通過以上兩組畫面的比較,《桐蔭清夢圖》將唐寅謝卻功名的心境表現的淋漓盡致。唐寅的詩歌皆來源于生活,發自于心田,常常有令人豁然開朗之感,充滿哲思和意境,決無人為刻意雕琢的痕跡。
三、《桐蔭清夢圖》之家俱服飾考
在中國古代字畫的鑒定當中,落差近一千年的繪畫作品,由于時代的不同,家俱的構造亦明顯不同,每個時代的家俱亦都有其時代的特點,所以說家俱和建筑服飾一樣,在古代書畫的鑒定中,同樣俱有指標性的意義。
明式家俱具有簡潔、明快、質樸的藝術風貌,融雅俗于一爐,達到了力學與美學的完美統一。明式椅子是工匠和文人雅士們共同創作的結果,追求表現人體美好的形象和充滿理想自信自覺的意境,椅子成了完善人的品性和人格的重要手段。而在這幅《桐蔭清夢圖中》,高士坐在一把交椅式的躺椅之上,此椅又名“醉翁椅”,和明刊本中《三才圖會》器用十二卷頁中十四下的“醉翁椅”樣式完全相同。
我們以“明四家” 中仇英的《梧竹書堂圖》(上海博物院《明四家畫集下卷367頁》)為例,其中一高士所坐的躺椅和這把交椅式躺椅亦完全相同。
只是躺椅扶手較長一些而已,扶手躺椅較長可能是由于南方潮濕,為了折疊起來高一些防潮羆了。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高士服飾:
坐在躺椅上的高士束發,身著一色式交領長袍,領口“右衽”,腰系布帶,腳蹬云履。手握椅柄,悠然自得,這些都是典型的明代家俱和明代服飾特征,又一次在唐寅的筆下得到了升華。
四、《桐蔭清夢圖》之筆墨考
在《桐蔭清夢圖》中,唐寅的筆墨特點顯露無遺,唐寅才思敏捷,技巧精湛,畫面充滿靈氣。對筆墨的掌握有靈敏的感覺,他的墨色富有透明感,心靈在創作當中深邃的筆墨意境,對畫面中情有獨鐘的精神氣質,即是對心靈的安慰,似天籟之音,又像是一股清泉在流淌,這一切都是模仿者所無法豈及的!下面我們就《桐蔭清夢圖》中的筆墨進行考證:
意在筆先,唐寅在動筆之前,早已成竹在胸,用圓筆畫線而勾勒出了一段樹干,徐徐而上,樹干伸向了天外,只有一枝樹枝突入畫面,樹葉采用淡墨夾葉法,透明而滋潤,在秋陽下讓人能感覺到樹葉在風中顫抖。這棵樹是倒向左邊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向陽一邊倒”,足見唐寅觀察生活之細致。
我們再細觀其人物,用筆細膩,人物三停俱等,天庭高起,五岳朝拱,地格豐隆,眉目清秀,三絡胡須根根飄灑,雖為白描之法,卻勝于傅色者多矣!其人物轉筆方勁,線條有起伏,衣紋用鐵線描和折蘆描并用,人物栩栩如生,而對于這把交椅式躺椅的描畫,充分體現了唐寅對墨分五色的理解和高超的水平,其躺椅的邊線完全是用鐵線描,一釘、一桿、藤席皆活靈活現,墨色虛實恰到好處。古人雖不寫生,可觀察生活之細致,在仔細觀察生活和人物的過程中,也就自然掌握了現代人所說的一些“透視法”的原理。
對腳下這堆草石的處理雖寥寥數筆,卻匠心獨運,寓意深遠。其石塊用方筆濕墨,枯枝用濃墨,淺草用淡墨畫出……這似乎在預示著唐寅一生所走過的人生之路,深了、淺了、遠了、近了,都一一進入夢鄉,讓人飄忽不定,一笑了之。
五、《桐蔭清夢圖》之款、印及流傳收藏考
在中國古代書畫的鑒定當中,我們常常講詩書畫印,那么繪畫上的落款或者叫名款,不管其稱之為什么,他們皆可稱之為書法,同樣屬于鑒定的范圍。印即是指印章,印章可分為畫家本人印章和收藏家印章兩種,鑒定畫家本人印章,即可以判斷是否出于畫家本人之手,而判斷收藏印章,讓人可以判定收藏的流傳經過,所以鑒定款印也是書畫鑒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我們以《桐蔭清夢圖》中的落款和《李端端圖》軸、《風木圖》卷及《事茗圖》中的書法落款進行比較:
眾所周知,唐寅書法是學趙孟頫的,其書法溫潤秀雅,結體微帶剞側之勢,仔細觀賞,難掩其文人書卷氣息!其氣韻、結體、點劃、結構、章法完全一致。為了能更好的說明問題,我們采取現在的“切片式分析法”,從點、橫、撇、勾、捺入手,層層進行解析:
我們先從“唐寅畫”三個字入手:
一一進行分析比較,唐字的點、橫、撇,以及橫折、橫、橫、豎及下邊的口字邊,起筆收合完全是一致的,特別是點橫撇,第一個點干凈,第二個點稍帶牽絲,但筆性未變!橫劃中的起筆和頓筆幾呼完全出于一轍;寅字寶蓋頭和下面兩點的運用極其神似,有著異的是第一個寅字的點帶了牽絲,而第二個寅字的點卻一筆寫成,這是由于一個人的書寫習慣養成的,也可能是為了布局的美觀。我們再看“畫”字,第一個畫字的一橫變成了一個平行點,而第二個畫字一點回了一下筆,帶出了一點牽絲,田字及下面結構的走筆還是一致的。
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我們再選擇“先、生、清、滿”等幾個字進行說明:
“先生”對比后,我們感覺起收開合,轉折都是完全一致的,再看“清滿”二字中的三點水,其點下和牽絲驚人的一致。從以上書法的簡單比較分析來看,我認為《桐蔭清夢圖》書法和其它標準件書法無異。
在這幅繪畫上,總共有印章五枚,其中有三枚作者印章,兩枚為鑒藏印。作者名款下有兩枚印章,一枚為:唐趨(趨),一枚為:唐寅私印。我們先看這兩枚作者印章:
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式》一書中:
我們可以找到“唐趨(趨)這枚朱文印章”,進行比對后感覺完全一致。可當我比對其他印章的時候,卻出現了幾點疑問:
疑點一、在比對“唐寅私印”這枚白文印章時,和《中國書畫家印鑒款式》中的64枚印章全部比對,只有兩枚相似,見下圖:
可這兩枚印章不能完全比對上,上面的白文較寬,而下面的白文較窄,這是疑問之一。
疑點二、在名款的右上方有一枚紅文印,如下圖:
有資料顯示為“唐阿大”,有資料顯示為“唐寅畫”,可我怎么感覺都不像,怎么感覺有點像“唐白虎”呢,因為未見真跡,不能妄下結論,此疑點二。
疑點三、在這幅畫的鑒藏印中,有一枚叫“松蓮鑒定”,想必這是一位藏家或鑒定家,可此是何人,不得而知!第二枚印叫“東吳玉蓮藏書畫記”,想必這應為一位書畫收藏家:
可查資料,亦不得知!此疑問之三。以上問題當請教于各位方家,還望不吝賜教。
結論:通過以上對家俱、服飾、筆墨、作品意境、唐寅人生經歷及款印的考證,我們對唐寅的繪畫便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在唐寅的院體繪畫和文人寫意繪畫當中,我們所看到的其院體繪畫在博物館中的占比較大,而文人寫意繪畫卻占比較少,而且不少還被質疑,這一點是令人深思的!唐寅做為明代的大詩人、大畫家,他對文人寫意繪畫的理解肯定高于一般的畫家,所以我以為對唐寅文人寫意繪畫的研究應引起學界的關注。唐寅一生雖抱負遠大,追求功名,可上蒼卻和他開了個玩笑,讓其竹藍打水,這是中國古代絕世文人的宿命,也是才子的結局。有明一代,詩書畫意成就最高者,非唐寅莫屬!可這位才子的一生,也令人感嘆和唏噓:
天地靈秀集一身,
空有抱負未逢春。
幸得詩賦筆墨在,
臺前幕后說唐寅。
千里桐蔭有疑問,
五百年間有成因。
請教方家多指點,
掃除迷霧再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