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795次
分類:書法篆刻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清末著名書畫篆刻家吳讓之《吳均帖》簡介
吳讓之(1799-1870)清末著名書畫篆刻家。原江蘇江寧人,自父吳明煌起移居儀征,晚年流寓泰州。原名廷飏,字熙載,50歲后更字讓之、攘之,號讓翁、攘翁、晚學居士、晚學生、方竹丈人、言庵、言甫、難進易退學者。齋堂為晉銅鼓齋、師慎軒。
吳讓之小學功力很深,畫作士氣盎然,書法篆隸行草無所不能,且精金石考據之學。篆刻初宗漢印,悉心摹仿,后師鄧石如,參以己意,晚年之作入化境。一生刻印以萬計,破前人藩籬而自成面目,印文方中寓圓,剛柔相濟;用刀或削或披,流暢自然;布局應情處理,極盡變化之能事。存世有《吳讓之印譜》、《晉銅鼓齋印存》4卷、《師慎軒印譜》、《吳讓之手批印存》,及《匏瓜室詞》和金石考證著作《通鑒地理今釋稿》16卷等。傳入《清史稿》。
中國的篆刻藝術在明代中期進入了作為“藝術欣賞”的探索階段,到了清代,篆刻藝術才呈現出爭奇斗艷的氣象———程邃、丁敬、鄧石如、吳讓之、吳昌碩等篆刻奇才紛紛涌現,鄧石如開創了“圓勁”一派,吳讓之承繼了這一創造,特別在刀法上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篆刻在“用刀上開法門的大師”。
作為一位博學多能的藝術家,吳讓之早年師從鄧石如(完白山人)的學生包世臣學書,故為鄧石如的再傳弟子。在包世臣反對流弊較大的“館閣體”開辟晚清一代新風中,吳讓之無疑是一傾力助陣者。吳昌碩說吳讓之“書畫下筆謹嚴,風韻之古俊者,不可度,蓋有守而不泥其跡,能自放而不逾其矩。治印……刀法圓轉,無纖曼之習,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乃非虛飾之言。
吳讓之諸體皆擅,而篆隸功力尤深,特別是他的圓勁流美的小篆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吳讓之師法鄧石如及漢篆法,更因其善于“鐵筆寫篆”擷取金石精華,故有“氣貫長虹、剛勁有力、咄出新意”之態。包世臣對吳讓之也有直接影響,他繼承了包氏衣缽,恪守師法而自成面目,給人以清澹甜潤之感。所書小篆《梁吳均與宋元思書》、《宋武帝與臧燾敕》、《三樂三憂帖》等,用筆渾融清健,篆法方圓互參,體勢展蹙修長,有“吳帶當風”之妙。吳讓之隸書結體,中心緊斂而肢體舒展,頗富古意,被譽為清初以來篆隸書體創新者之一。其行書動勢顯著,生發了流動、通暢之氣,單字雖隔,然意氣綿延不斷;楷書蒼厚郁茂,俊逸爽勁,并摻有北碑意韻,一掃“館閣體”纖弱之風。
吳讓之《吳均帖》賞析
▼
【釋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嶂(岸)高山,皆生高(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均(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風(峰)息心;經綸世務者,闚(窺)谷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由(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晉三六兄先生法家雅鑒即希正捥。儀征吳熙載。
此文時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吳均以書信形式,創作出的一篇《與朱元思書》。此文僅用一百四十余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美麗風光,被后人稱譽為寫景的精品美文。
局部放大高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