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77次
分類:文徵明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文徵明大字行書《秋興詩卷》簡介
3530
文徵明(1470-1559)?行書秋興詩卷
手卷?水墨紙本
題簽:秋興詩書,此卷先二伯所藏□家將百年矣,□□去歲郵寄與□莫名忻抃云。筱村
題耑:秋興。
題識:浮云奄忽互相逾,北首長安萬里馀。灞上將軍真戲爾,回中消息近何如。祥麟誰見游郊藪,塞雁空聞有帛書。澤國西風(fēng)秋正急,有人東望憶鱸魚。清秋早晚自江東,搖落河山日夜風(fēng)。白馬去從天竺國,銅駝?wù)l問洛陽宮。九朝文物于今盛,萬里車書自古同。憔悴嵇康無復(fù)事,只留雙目送飛鴻。江上芙蓉玉露零,秋風(fēng)乍起闔閭城。白龍終見沙蟲困,黃鵠何時羽翼成。四海秪今懷德化,諸公須用荅升平。蒼梧萬里云千迭,日暮空含帝子情。朔風(fēng)吹慘度江城,北雁時傳塞上聲。此日文章寧有益,中朝爵祿久還輕。空聞漢室誅曹節(jié),不見長沙召賈生。千里蒼蒼云日暮,自梯高閣望神京。右秋興四首,皆正德末年之作,偶閱舊稿,重錄一過。徵明。
鈐印:文徵明印、停云館、玉蘭堂印
鑒藏印:萬山深處
說明:此卷為清內(nèi)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侍郎楊佩璋鑒藏,在其家族收藏逾百年。楊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河南長葛后河鎮(zhèn)后河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光緒二年(1876)中舉人,次年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遷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1903)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學(xué)博識廣,善于鑒賞古書畫,京師推為專家。為文獨造,清真雅正。書法顏柳,字字端楷。惜內(nèi)向不露,所遺作品甚少。今見其收藏作品流入藝術(shù)品市場的有北京保利國際拍賣2016年秋王鑒1669年作《擬古山水冊》,此作以1470萬成交,由此可見楊佩璋鑒定古書畫眼力之精深。
WEN ZHENGMING CALLIGRAPHY BY DUFU’S POEM
Hand scroll; ink on paper
引首:45×100 cm. 約4.0平尺
書心:45×1000 cm. 約40.5平尺
RMB: 3,000,000-4,000,000
文徵明大字行書《秋興詩卷》,高45厘米,長1100厘米,凡六十七行,每行三四字不等,共計二百四十五字。本卷篆書題引首“秋興”二字,未署款印,以風(fēng)格辨識,應(yīng)為文徵明自題。縱觀整卷,書寫自由,兩至四字成一行式,氣脈連貫、流暢自然,與文徵明收藏在各大博物館的“大字”作品,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立春進賀帖卷》、《元旦春陰等詩卷》、《新燕篇詩卷》,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燈花等詩卷》,上海博物館藏《石湖煙水詩卷》,蘇州博物館藏《游虎丘詩卷》等,皆是兩至四字成一行式,筆法、章法與本卷幾乎一致。文氏的“自書詩卷”多以“節(jié)令”為題材創(chuàng)作,如《立春進賀帖卷》、《上巳》、《九日》、《春日漫興》、《雪后早朝》、《元旦朝賀》、《進春朝賀》等。本卷是文氏舊作《秋興詩》三首與《朔風(fēng)》共計四闕,著錄于文徵明著《莆田集》卷七。本卷明顯可以追溯文徵明瓣香黃庭堅之深入,其筆勢縱橫,點畫開張,結(jié)體欹側(cè),大開大合,予人以氣勢開闊、風(fēng)神灑脫之感,這都是黃庭堅與文徵明大字行書的特點。從現(xiàn)存文徵明法書作品來看,“文氏大字”始于六十歲前后,集中出現(xiàn)在八十歲左右。比較著名且署年款的主要有:八十一歲《新燕篇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八十一歲《石湖詩卷》(上海博物館藏);八十一歲《燈花等詩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八十七歲的《前赤壁賦卷》(上海博物館藏)、八十八歲的《自作詩卷》(廣東省博物館藏)等。本卷《秋興詩卷》雖未落年款,然卷后書:“右秋興四首皆正德末年之作,偶閱舊稿重錄一過”。“正德末年”為1521年,時年文徵明五十二歲,且“舊稿重録”,結(jié)合落款形式、流傳作品比對及印鑒分析,此作應(yīng)為其八十歲偏晚期所作。試以文徵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立春進賀帖卷》、《新燕篇詩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燈花等詩卷》結(jié)字為例比較,可知其結(jié)字用筆的一致性:
“千”(《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風(fēng)”(《秋興詩卷》與《新燕篇詩卷》)
“龍”(《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不”(《秋興詩卷》與《新燕篇詩卷》)
一、中鋒用筆
文徵明寫大字行書,筆筆中鋒,從而使得行筆更加飽滿,明顯帶有黃庭堅大字行書的厚重感。典型的代表如“千”字橫畫,“不”字起筆,為了配合中鋒用筆,舍棄行書手札作品中一向習(xí)慣的側(cè)鋒直切,多以逆鋒起筆,然后裹鋒行筆,例如“落”字的長橫起筆,“朝”的長橫畫等,中鋒用筆使得字體感覺線條周正飽滿,立體感更強,有了厚實的端莊和穩(wěn)健感。
“落”(《秋興詩卷》與《燈花等詩卷》)
“朝”(《秋興詩卷》與《立春進帖卷》)
“還”(《秋興詩卷》與《燈花等詩卷》)
“德”(《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二、骨力遒勁
文徵明此作大字之所以給人雄強的感覺,“起筆重按”是重要因素。尤其是長橫的起筆,類似于隸書“蠶頭”一樣圓潤、沉厚。起筆重按后,裹鋒行筆,達到聚氣凝神,加上長線條直率的伸展,給整個字增添了張力,整個運筆過程中實、挺勁,有著濃厚的篆籀氣息。比如“落”字、“朝”字、“長”字的橫畫,自學(xué)黃之后,中鋒行筆的厚重感、節(jié)奏感、力量感十足。
“云”(《秋興詩卷》與《新燕篇詩卷》)
“長”(《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莫”、“漠”(《秋興詩卷》與《新燕篇詩卷》)
“送”(《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三、開張縱橫
文徵明的大字行書,在結(jié)構(gòu)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突出主筆,放射結(jié)構(gòu),以達到奔放、開張的效果,給人 “盤空硬語、氣勢磅礡” 之感,主筆的縱橫捭闔、獨特的中鋒行筆、收放自如的處理技巧,勢必給人酣暢淋漓的感覺,比如“車”字的橫豎畫,“黃”字的橫畫,“送”字“走”之旁的長捺等等。有學(xué)者認為,裹鋒行筆的力量感和結(jié)構(gòu)放縱的自由度,是文徵明大字能給人帶來獨特的審美感的原由。
“日”(《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江”(《秋興詩卷》與《燈花等詩卷》)
“問”、“閒”(《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銅”、“鈴”(《秋興詩卷》與《立春進賀帖卷》)
四、氣勢撼人
文徵明大字行書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審美感受,即大字行書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借助長線條的長度和力度,增加字的張力和氣勢,盡情揮灑,淋漓痛快,氣勢逼人,就是靠這樣的用筆和結(jié)字來增強字的整體效果。文徵明《秋興詩卷》每字大如拳,卻字字勻稱,挺拔峻峭、重心穩(wěn)當、行距整齊,表現(xiàn)出文徵明用筆強大的駕馭能力,或許,只有筆耕不綴、勤奮如斯才能做到。
二、文徵明《秋興詩卷》與黃庭堅《經(jīng)伏波神祠詩》比較?:
以文徵明《秋興詩卷》與黃庭堅《經(jīng)伏波神祠詩》和本卷作對比,可探究文徵明對黃字的取舍。
“飛”、“飜”(《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見”(《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逾”、“略”(《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書”(《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黃庭堅大字行書的風(fēng)格特點:
黃庭堅《經(jīng)伏波神祠詩》卷對文徵明影響甚大,為其師沉周所藏,文徵明早年在老師家欣賞過,三十年后此卷又歸華甫所收藏,華曾請文氏為此卷題跋,并被文收錄在自家的《停云館法帖》中。所以文氏在此期間肯定進行了大量臨摹和深入的研究學(xué)習(xí)。此卷是黃庭堅最具個性的大字行書作品之一。在筆法上,藏鋒逆鋒入紙,且大量使用中鋒裹鋒行筆,行進中通過提按頓挫的滯澀用筆,寫出勁道且飽滿的線條。結(jié)體寬博,中宮緊收,呈放射狀,且突出主筆。比如 “略” 字長撇,“書” 字長橫畫。黃的字在用筆強調(diào)提按頓挫,而過分夸張這種提按頓挫用筆,就會形成比較澀勁的線條,所以作品顯得更恣肆、奔放。而結(jié)構(gòu)上因為字字都往有上角傾斜,所以更加險絕,加上撇捺皆向外伸展,放而不散,給人氣勢開張之感,雄渾之感。文氏在學(xué)習(xí)黃字上,取其長處,結(jié)體寬博,用筆厚重,突出主筆等,且將這些優(yōu)點與自己的行書書風(fēng)融會貫通,例如:“書”字四個橫畫皆為側(cè)鋒行筆,“見”字內(nèi)部的連筆,“飛”字的鉤挑,是非常具有自己行書風(fēng)格特點的。
“莫”、“漠”(《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沙”(《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馬”(《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復(fù)”、“漫”(《秋興詩卷》與《經(jīng)伏波神祠詩》)
二者的不同之處:
第一,黃庭堅起筆以藏鋒為多,后轉(zhuǎn)中鋒用筆,而文氏因受手札類行書用筆的影響,偶爾出現(xiàn)順鋒起筆,例如“莫”字的長橫畫,“書”字的長橫畫,“馬”字的豎畫等,都以順鋒起筆。這種順鋒起筆行筆使得書寫更為迅疾、順暢、流利。第二,在行筆上,黃庭堅行筆的頓挫折轉(zhuǎn)更加明顯,文徵明的行筆相比之下略少,例如黃字“漠”字,“書”字的三個橫畫,都有頓筆后出現(xiàn)的較小波磔。而在“略”字中“各”的長捺,出現(xiàn)了文氏典型的“顫筆”,一波三折的用筆習(xí)慣。所以黃字奇崛、恣肆夸張,文徵明在筆法上學(xué)習(xí)黃的中鋒、圓潤、飽滿的線條,主筆突出,盡量左右伸展,如“沙”、“逾”、“書”、“復(fù)”等字的主筆,大開大合,氣勢開張,但是,其在取法黃字基礎(chǔ)上更加均勻妥帖,平實穩(wěn)健。第三,在字形結(jié)構(gòu)上,黃的字普遍往右上角傾斜,給人險絕之感。文徵明大字,結(jié)字多以平正為主,較少險絕,例如“飛”的兩條橫畫、“書”的四條橫畫等等。這或許和他的性格有關(guān)系,性格嚴肅內(nèi)斂,一生堅守儒家中庸的道德規(guī)范,故更多的還是追求穩(wěn)定,黃庭堅追求大開大合,突出主筆,揮運自如,給人奔放豪邁之感,這一點也是文微明所傾慕的,但運用到自己的大字行書上,亦稍做調(diào)整。第四,我們再從整體章法上分析,黃庭堅的字上下穿插,行與行之間也是穿插避就,而文徵明的章法結(jié)構(gòu)較為統(tǒng)一,上下連貫,左右互補,字距收緊,行距拉開,依靠行與行之間的左右穿插互補,使得章法不散不亂,相得益彰。
文徵明題仇英《赤壁游圖卷》引首遼寧省博物館藏
《秋興詩卷》引首討論:
《秋興詩卷》篆書題引首:“秋興”二字,雖未署款印。但從書法風(fēng)格上應(yīng)為文徵明書寫。在明代寫古篆題引首雖不為多數(shù),但諸如李東陽、文徵明等多用篆隸,而且兩種書體中文徵明多用隸書、篆書題引首又少。文徵明早年已極有名,為宰相李東陽所贊賞。李東陽篆書有重名,大意是: “我的篆字,文生的隸字,無人能及。” 值得一提的是,文徵明題引首、仇英畫《赤壁游圖卷》引首上的二枚文徵明私印“文徵明印”、“玉蘭堂印” 與《秋興詩卷》文氏私印相同,且二者用紙一致,皆為冷金箋紙本,類似的用紙還見藏于南京博物館的文徵明《行書六言詩》軸書寫所用的冷金蠟箋。
《秋興詩卷》印鑒比對
(左)《秋興詩卷》取印; (右)《赤壁游圖卷》取印
(左)《秋興詩卷》取印; (右)《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88號取印
(左)《秋興詩卷》取印; (右)《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129號取印
落款及創(chuàng)作時間
《秋興詩卷》、《西苑等詩卷》、《雨夜行吟圖軸》、《西苑詩三首卷》款字
《秋興詩卷》、《西苑等詩卷》、《雨夜行吟圖軸》、《西苑詩三首卷》款字結(jié)合上海博物館編纂的《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與《文徵明書法全集》來看,文徵明落款中“徵明”寫法趨于草書的多見他八十歲以后的作品,如上海博物館藏《赤壁賦卷》(八十三歲)、《春江舟游圖扇頁》(八十三歲)、《楚辭卷》(八十四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西苑詩三首卷》(八十五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西苑等詩卷》(八十九歲)等,其特點為:“徵”字部首“彳”以中鋒行筆似“點”狀,“明”字部首“月”最后一點向后,可推斷為八十歲偏晚期的作品。《秋興詩卷》根據(jù)文氏“仿黃大字”集中出現(xiàn)的時間與“印鑒款識”落款特徵綜合判斷,極有可能是文氏八十歲偏晚期的作品。
流傳過程
本卷包首有籤條字跡殘損,仍依稀可辨:“秋興詩書,此卷先二伯所藏□家將百年矣,□□去歲郵寄與□莫名忻抃云。筱村”。“筱村”為清末內(nèi)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侍郎楊佩璋(1850-1920),根據(jù)簽題內(nèi)容可知本卷在楊佩璋入藏前,已在其二伯家百年。根據(jù)楊佩璋的生卒及二伯的輩分推算,至少在乾隆年間已入藏楊家。楊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河南長葛后河鎮(zhèn)后河村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光緒二年(1876)中舉人,次年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遷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1903)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學(xué)博識廣,善于鑒賞古書畫,京師推為專家。為文獨造,清真雅正。書法顏柳,字字端楷。惜內(nèi)向不露,所遺作品甚少。今見其收藏作品流入藝術(shù)品市場的有北京保利國際拍賣2016年秋王鑒1669年作《擬古山水冊》,此作以1470萬成交,由此可見楊佩璋鑒定古書畫眼力之精深。
《秋興詩卷》是目前發(fā)現(xiàn)文徵明書法長卷中最長的一卷,長達十一米,字大近尺,耄耋之年書就,全卷大氣磅礡,撼人心魄,至收尾處,豪氣絲毫未減,蔚為奇觀也。正如明人何良俊云:“咄咄逼右軍,乃知自趙集賢后,集書家之大成者衡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