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小:
下載:456次
分類:書畫作品
手機掃碼免費下載
糾錯留言#被歷朝皇帝贊賞追捧的《耕織圖》到底長啥樣?簡介
南宋紹興年間於潛縣令樓璹曾繪制《耕織圖》45幅,樓璹的《耕織圖》是一卷詩畫相配的文學藝術作品,有人將他的詩與南宋詩人范成大的作品相比較,充滿田園氣息,也有人評價他的作品內容更像是以農業為主題的農學著作,有人將它與《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相媲美,說是一部有韻的農書。
樓的《耕織圖》深得高宗贊賞并獲得吳皇后題詞。《耕織圖》共有兩個版本。一是正本,進獻高宗,藏于皇宮;一為副本,留在家中。正本進獻高宗后,高宗十分欣賞,命翰林圖畫院摹繪。摹本中的《耕圖》現已無考,而彩色摹本《蠶織圖》正本自宋以來一直深藏后宮,但在民國期間突然失蹤。直到1984年,在黑龍江省大慶市重新發現,現藏于故宮博物館。副本由其侄子樓鑰題跋。其孫子樓洪、樓深根據家藏原圖副本,配上五言詩,仿刻于石,使之流傳后世。
元代以來,歷代都有《耕織圖》的摹本。形成了中國繪畫史、科技史、農業史、藝術史中一個獨特的現象,成就了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大瑰寶。樓璹《耕織圖》原本及刻石今均已散失,其五言詩45首仍流傳至今。由于《耕織圖》反映了農耕時代最重要的兩種生產——耕與織的生產環節,因此一問世便受到廣泛關注。南宋時期,各府、州、縣的衙門墻壁上都繪有《耕織圖》的圖畫和詩歌,讓官民觀看,以了解耕織過程和細節。元代時安徽休寧人程棨根據樓氏家族收藏的副本臨摹,流傳于世。
清朝康熙南巡,見到《耕織圖詩》后,感慨于織女之寒、農夫之苦,傳命內廷供奉焦秉貞在樓繪基礎上,重新繪制,計有耕圖和織圖各23幅,并每幅制詩一章。
康熙版《耕織圖》
《耕織圖》的繪制到清朝達到鼎盛,而以《雍正耕織圖》最為精美獨特,深藏故宮三百年,到今天已成為非常珍貴的文物與藝術品,被視為鎮館之寶。目前,《雍正耕織圖》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雍正版《耕織圖》
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將元代程棨摹本置于盒內,收藏在圓明園貴織山堂,同時命畫院臨摹刻石,所刻之石也同藏于圓明園。乾隆帝把清漪園(頤和園)的一處富有田園風光的景色命名為“耕織圖”。乾隆皇帝不僅命人繪制《耕織圖》,并且將《耕織圖》中的美景用實際山水復原出來,把關系到國計民生的衣食之本,用藝術與現實相結合的手法鑲嵌在清漪園絢麗的湖光山色之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燒毀圓明園時,《耕織圖》被掠去,現藏于美國華盛頓佛利爾美術館。刻石在這次浩劫中部分被毀,余石于民國初年被徐世昌收藏,鑲嵌于花園墻壁,至1960年,留存的刻石才歸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現存共23方,相當于原45石之一半。
《耕種圖詩》中,其中一首《拔秧》是描繪了芒種時節,收種農忙的田園耕作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賢二耕圖》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
清晨且拔擢,父子爭提攜。
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
—— 《耕圖二十一首·拔秧》 ? 宋 ? 樓璹
寫在最后
在中國古詩詞里,跟著賢二一起,以一年二十四節氣為線索,開始一場奇妙的修行:從立春開始,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到下一個立春結束。在這一年四季的詩畫之旅中,和賢二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厚重,體會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對生命的慈悲和驚喜……